全市医保事业实现“三年三跨越”
——市医疗保障局成立三周年成绩单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关注民生,健康先行。医疗保障是护航群众健康、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2019年2月15日,承载着六安老区人民的健康期待,六安市医疗保障局在机构改革中应运而生。
成立3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医保局以“开局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勇担当、善作为、争先进,在增进人民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狠下功夫,全面开启六安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民生保障。先后荣获省政府医疗保障工作“督察激励先进市”和“督察激励先进县区”、医保基金安全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市民生工程考核2019、2020年分别位列第二、第一位次。省政府对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2019、2020年连续两年满分。
关键词:获得感
谋实惠民之策,打好减负“组合拳”,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撑起群众健康“保障伞”。
——兜牢健康保障底线。全面落实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政策。2019—2020年,两年共支付33.46万人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综合医疗保障待遇21.95亿元, 综合保障率85.71%,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出台《六安市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确保健康脱贫综合医保平稳过渡到三重保障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脱贫人口医保待遇,截至2021年1-10月,全市共支付10.46万人次脱贫人口住院综合医疗保障待遇7.48亿元;脱贫人口门诊慢性病实际保障比95.32%,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救尽救”。积极推进全民参保,不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2019-2021年,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力推进医保民生工程,着力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提升待遇保障水平。2019年7月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待遇政策调整工作,进一步完善医保待遇政策。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城乡居民医保按病种付费达到263种,城镇职工单病种付费16种,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单病种执行率50.57%。自2020年4月起,在市内三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特需门诊试点工作。积极做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省级试点工作,深入探索特需专家门诊,在金寨、霍山两县扎实推进日间病床省级试点工作,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就医负担,截至2021年11月份节约医保基金700多万元,实现“三方共赢”。开展20个病种的同病同保障付费试点工作,试点一年结算3.48万人次,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可达92%。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成功入选国家级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示范城市。
——推进带量采购惠民。先后落地执行5批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共218个品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肿瘤疾病药品,五批次平均降幅55%,最高降幅达到97%;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首年集中带量采购,国产、进口支架共10种中选产品,均价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平均降幅93%,累计采购2619支。为医疗机构和患者节约药费支出约2.3亿元,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高,医药负担显著降低。完善医院药店购药“双通道”机制,拓展“双通道”药品品种达199种。
——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严格按照“三个确保”做好救治保障,实行先预拨、后决算资金结算方式,2020-2021年疫情发生以来累计预拨医保专项救治资金5480万元,全年共上缴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专项预算基金6.78亿元,截至目前已向医疗机构拨付2021年4-12月份的疫苗接种费用6897万元。2020年2至6月实施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政策,共为全市近6000家企业减负达1.01亿元。根据检测成本变化,先后6次调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目前全市公立医疗机构核酸检测项目单人单样检测下调至40元/人次,5:1混样检测和10:1混样检测下调至10元/人次,进一步减轻了群众负担。
关键词:幸福感
笃行便民之举,练好服务“基本功”,
解决“堵点、难点、痛点”,畅通业务经办“快车道”。
——加快融入全国“一张网”。目前六安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住院持卡结算,长三角、京津冀、西南五省范围内的门诊持卡结算,2021年5月底实现与省内其他地市零售药店持卡联网结算,参保群众就医可享受“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和“一单制结算”。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通过异地平台住院联网结算11.4万人次,医疗费总金额22.4亿元。通过线上渠道备案共8029人次,备案成功3533人次。
——打造业务经办“新样板”。医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2020年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是全省首家医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试点单位,每个项目从受理到办结,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保证了医保经办服务工作从优实施、从快办理,最终实现“全市通办”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15项医保信息编码标准贯彻执行工作,国家(安徽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于11月8日在我市正式上线运行。
——推动医保事项“轻松办”。积极推广医保电子凭证,让参保人员实现“一码在手,医保无忧”。加强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应用及医院全流程改造,截至2021年12月底,激活人数321.7万,激活率61.74%。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在全省率先开通线上跨省备案服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在全省率先上线启用医疗保障电子协议网签系统,实现医保部门对定点机构的管理服务一网通办、一站式联办和一体化服务。截至目前,2278家医疗机构和1080家零售药店通过与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签署医保管理服务协议。
——创新为民服务“连连看”。创新推出领导服务日制度,2020年3月31日起,市、县(区)医保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第一周的周五轮流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开展现场办公,切实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复,获省医保局通报表扬。截至2021年底,共接待1300人次,解决群众诉求432件(次)。率先建立医疗保障政策咨询专家库,由省内高校学术带头人、医疗行业知名专家、省市医保系统的资深实践工作者等人员组成,为我市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率先在全省举办医保系统职工业务技能竞赛(练兵比武活动),充分展现了全市医保系统工作人员“守初心、学政策、提能力、优服务”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坚持每年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围绕“基本医保保障到位、大病保险赔付及时、医疗救助深入推进”等问题进行走访排查,切实解决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难点。
关键词:安全感
力解民生之忧,下好监管“先手棋”,
守好群众“救命钱、保命钱”,筑牢医保基金“安全网”。
——完善监管机制“管全程”。成立由市政府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市医保基金监管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听取基金监管专项工作汇报并作出批示。联合市纪委监委建立“双约谈”机制,建立基金监管审核制度、基金监管特派员制度、案件举报查办等相协调的基金监管机制。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定点医药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医疗机构医保诚信“黑名单”和零售药店药品经营“负面清单”。
——强化专项治理“除隐患”。开展“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集中宣传月活动和专项治理及回头看活动,按照“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家不漏”的要求,对全市定点协议医药机构监督检查全覆盖。2019-2020年累计追回违规基金2.1亿元。2021年,先后5次开展全市定点医药机构专项治理现场检查全覆盖工作和医保基金监管存量问题“清零”行动,在全省率先开通主动告知短信平台,制作《新闻+1度 医保违规专项治理专题片》。全年共检查医药机构2892家(含村卫生室、定点药店),处理医药机构310家,取消医保协议4家,暂停医保结算12家,追回医保基金9933.67万元。
——发动社会监督“防风险”。出台《六安市欺诈骗取医保基金行为举报奖励的实施细则》,加大投诉举报电话和受理平台公开力度,规范举报受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开通主动告知短信平台,加大打击欺诈骗保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打击欺诈骗保工作。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基金监管。
三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我市医保事业发展的高度,更标识了医保惠民利民便民的成色。站在新起点上,市医保局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全市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实际,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的担当,接续奋斗、勇往直前,推进待遇保障、支付方式、药品招采、基金监管、经办服务等重点工作,以医疗保障事业的更高质量发展,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为更好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贡献更大医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