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打造创新高地 共圆“智”造梦想
——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赶超发展步伐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122 次 发布时间:2021-12-22 08:09:08 【字体:

  “5G工业互联网管理平台运用”“L4车规级无人智能物流车智造”“打造光玻新材料产业基地”……12月中旬,记者来到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创新”“智造”。在科技创新型企业——安徽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通过5G工业互联网管理平台,正在科学调度指挥企业生产,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力冲刺全年生产目标任务。“我们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税收可能在2000万元左右。创新,真正让我们企业发展插上了智能的‘芯片’。”高迪公司董事会秘书刘玉亭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写在脸上。

  近年来,六安高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叠加机遇,“链”上合肥融入长三角,聚焦“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定位,紧扣“创新升级”主抓手,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一手抓链条一手抓资本、一手抓科创一手抓保障,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正乘风破浪驶向新蓝海。

  “今年以来,我们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发展突围升腾干事气场,持续推进高新区赋能减负、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做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对标江浙沪、融入长三角,全面打开解放思想‘总开关’,跑出了干事创业‘加速度’。”据六安高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管委会主任姜文龙介绍,今年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8.59亿元,同比增长47.36%;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51.72亿元、增长16%。全年成功争创“科创安徽”首批试点园区,国泰铝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鸿杰威尔荣获“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青网(六安)新经济科创园、高新技术双创园获2021年度六安市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科技赋能,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当日采访,记者在园区看到,只见一排排林立的标准厂房,一处处沸腾的建设工地,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片片迷人的绿地美景,竞相映入眼帘,让你时时处处感受到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所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在一些高尖端科技密集型企业生产车间,正在运用大数据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展现创新创造的高度。

  在安徽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企业对“十四五”发展有了新的蓝图:围绕六安电厂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从“固废”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解决固废导致的耕地占用、扬尘雾霾和饮水资源污染问题。将“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绿色装配式建筑建材”有机结合,陆续拓展了“预制桥梁交通产业化”“AAC板材智能制造”等业务。践行“双碳”战略行动,在持续推动“零碳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推出近零能耗装配式绿色集成房屋产品,实现“让建筑更节能”。

  创新之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筑势赋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六安高新区以南部城南园、西部平桥园互为补位,一区两园规划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围绕“1+1+N”产业布局聚焦聚力,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条,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对照图谱精准链上招商,一区两园正在拓展一座城市的走向与格局,正在升华一座城市的未来与梦想。位于平桥园区的安徽中钢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该区2020年引进的A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公司创建以来,依靠创新和市场两轮驱动,通过外聘专家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抢占“战略性人才高地”,抢占行业制高点,加大研发力度,先后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六安市创业之星企业、安徽省技术领军企业。

  扩容强园,持续推进“提档升级”

  今年以来,六安高新区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以招商扩规模、培育壮体量、创新提质量、链接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完成园区规划环评和土地集约节约评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完善《高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启动园区移区扩区。

  坚持赋能减负,已完成“四村居”社会事务整体划转城南镇管理,调整规范二级机构,成立政务分中心,下放7部门18项行政审批权限。坚持对标对表,围绕六大类44项考核内容对标对表,锚定目标梳理清单,按月推进,主动对接省市区直各相关部门,围绕确认抓落实,围绕变化做调整,在年初既定目标前进三名的基础上,拉高标杆、勇毅前行全力冲刺第一方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为此,六安高新区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与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联合打造“海宁科创飞地”;与安徽工研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共建双创孵化平台;与安徽大学绿色经济研究院、上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科创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金”结合的创新体系,打造科技经济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成立六安高新投集团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打造绿色智慧园区,实现可视可控、互联互通。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建设,让制造变“智”造。“力在创新,赢在执行”,巨大的创新合力推动六安高新区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展现了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势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新增25家总数达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5家,四上企业合计达88家。今年以来,落户高新区签约项目44个,协议投资总额135.4亿元,已到位资金约16.3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亿元以上4个、5亿元以上11个、亿元以上35个。

  聚焦高质量,稳中求进再出发

  “我们将始终把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承载,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全力形成有效投资。谋划2022年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8个投资4.81亿元。谋划民间资本重点招商项目60个以上、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的4个、5亿元以上的6个、亿元以上的50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0个。”面对园区未来发展,姜文龙充满必胜的信心。

  2022年,六安高新区将持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力争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规上企业个数破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8%,综合容积率达到1.0—1.2,土地更加集约节约,年度目标考核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取早日创成国家级高新区。

  采访札记

  今年以来,六安高新区紧扣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目标,瞄准“高新和战新”产业定位,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链”上招商,构建产业生态链,培植高新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集聚集群,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力链接合肥融入长三角,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必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各地在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把高质量发展扛在肩上,进一步把准政策取向,抢抓政策机遇,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以“稳”更好地求“进”,以“进”更好地固“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确保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鲍远锋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