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好人事迹展】巾帼“悍将”黄春燕:30多年用匠心铸造国防脊梁

黄春燕,女,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妇女第13次代表大会代表。她焊接的雷达在北京奥运会安保等多个重要任务中大显身手,她焊接的军事装备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中威武亮相……,黄春燕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刻苦钻研、不懈进取,以实干精神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她曾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
从19岁入厂成为一名焊工,31年来,无论多苦多累,黄春燕始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攻克各种焊接难题上,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焊工岗位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无悔信念陪伴一路成长
黄春燕出生在一个“老军工”家庭。1990年,黄春燕秉承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怀揣着对军工企业的深厚感情,当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从此,她便与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博微长安是国有大型军工电子装备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多种军用雷达的研制与生产。黄春燕主要从事的是雷达天线骨架的焊接工作,这是一个技术要求极其高、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工种,“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好”。黄春燕对待工作的态度从不含糊。1992年,黄春燕代表公司参加了“六安地区职工焊接技术竞赛”青年组比赛一举夺魁,此后,她先后多次在省市举办的焊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手臂上被焊渣飞溅烫伤留下的疤痕正是黄春燕几十年来辛勤付出的永恒印记,也是她引以为傲的“军功章”。
一晃30多年过去了,靠着心中那份信念与执着,她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她参与焊接生产的高原自行式炊事车在汶川、玉树等抗震救灾后勤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焊接的雷达多次在国家重要安保任务中大显身手,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活动保驾护航;焊接的军事装备在国庆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党、国家和人民的检阅;焊接的新型雷达在2018年十二届中国国际航展参展,惊艳亮相……
焊花飞溅见证创新步伐
黄春燕对焊接技术孜孜以求的钻研,不仅使她熟练掌握了多项焊接“绝活”,还创新了多项军事装备焊接工艺与技术。

黄春燕在车间骨架台上进行焊接作业
“某雷达工程液冷管路系统某型号不锈钢管道焊接技术研究”是“十二五”国家某重大工程,该项目任务为超低碳不锈钢材料的管路系统焊接,对焊接质量要求非常高。在产品的实验生产过程中,黄春燕针对该大型军用产品的液冷管路焊接特点,查阅大量资料,整理焊接参数,完善焊接记录,反复实验,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小线能量、短电弧、不摆动或小摆动的焊接方法,并采用柔性焊接工装,通过单面焊双面成形工艺,大大减轻了焊接接头的敏化程度,提高了耐腐蚀性。首批试制生产的不锈钢管件经质量部门检验全部合格,完全符合技术要求,顺利通过工艺评审,并形成了工艺评定报告和专业工艺规程,成功将316L不锈钢引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实现了焊后管路在腐蚀环境下的应用,开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制造先例,不仅推动了军事装备技术革新,还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产值。
黄春燕创新性地完成了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建设任务,在雷达领域首先采用自动化焊接技术,实现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在雷达产品上的焊接应用,在我国率先建立了针对雷达大型结构件设计的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极大地降低了焊接工人劳动强度,并创造产值700多万元,节约成本30多万元。
传承技艺打造卓越团队
2010年12月,黄春燕领衔的“长安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10月晋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被认定为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技术创新和技能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坚持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操同步并重、深度融合,在她的培养下,一大批年轻焊工脱颖而出。近年来,有12人成长为焊工技师,1人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人获安徽省技术能手,1人获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各类焊接比赛中,她的徒弟们也频频取得佳绩,其中1人获安徽省国防科工系统焊接比赛第一名,连续四届包揽六安市焊工职业技能比赛一等奖;工作室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36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她带领的QC团队更是多次获得全国、省、行业、省军工系统的质量管理奖励,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储备保障。

黄春燕(右一)在和徒弟对设计图纸研讨交流
“一分一寸尽显军工风采,一厘一毫蕴藏工匠精神”。30多年来,黄春燕专注和坚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钻研和磨励着自己的业务技能,她对每一项技术和每一件产品精雕细琢,她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擦亮了“军工智造”,她以敬业奉献的勤勉和无可挑剔的技艺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