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深山黄精化作产业“黄金”
——霍山药农汪敦玉攻克黄精种植难题并积极拓宽产业发展路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133 次 发布时间:2021-11-22 09:42:04 【字体:

  66岁的中药材种植户汪敦玉,一人独守深山12年,孜孜致力于研究黄精“野生改家种”技术。在2014年取得成功后,一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栽种黄精等中药材已发展到50多亩,年黄精产值200多万元;一手广泛开展“带徒弟”活动,目前已传授徒弟(含徒弟的徒弟)近百人,发展黄精、石昌莆、白芨等中药材10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

  在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汪家院组,汪敦玉是一个有名的“黄精痴”。2002年,当地很多人到山上采挖野生黄精送往市场上出售。汪敦玉想,大家都这样上山疯挖,终有一天会把野生黄精挖光的。于是,他就和老伴一起开始收购村民们挖下山的黄精。村民们笑话他:“人家都在卖黄精,你却在家收黄精,真是个傻子。”

  “说我傻,其实我是想为大家栽种中药材找出一条路子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汪敦玉吃住在山上,整天泡在黄精地里。2002年他把花了1000多元买的野生黄精苗子栽在地里。他天天守着幼嫩的黄精苗,在地里拔草、施肥、浇水,像照看自己的小孩一样。谁知一个伏天刚过,3亩多地的黄精全部死光了。“我说不行吧,黄精本来就是山上长的野性子,人工哪能栽活呢?真是个傻子。”许多村民们开始风言风语。

  “我就不信这个邪。”2003年,他又一次投入1000多元买种苗,加上自己上山采挖的野生苗一起栽在地里。第一年栽种失败后,汪敦玉把自己的土地与山上野生黄精的土地进行了反复比较,他发现自己种植黄精的田坎上有一株黄精还活着。“噢,原来有草的地方才能成活。”汪敦玉如梦方醒。第二年,他的黄精地在春季拔草、施肥后,夏天的杂草一律不除,让黄精在草丛中“乘凉”。果然,这一年的黄精成活率很高,但由于当年雨水多,且清沟排水不及时,导致大部分黄精被雨水“淹”死了。

  虽然黄精“淹”死大半,但却给汪敦玉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第三年一开春,只见他再次扛起挖锄上山了。在汲取前两年失败的教训后,汪敦玉在除草、沥水方面格外小心。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后,黄精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眼看就要秋收了,一场毫无预备的秋汛却从天而降,大暴雨席卷着山洪从他的黄精地里一冲而过,3亩多的黄精被冲得无影无踪。

  “真是造化弄人啊。”村民们第一次承认他栽种黄精有了成功的希望,但还是没有收成。“从哪里失败就要从哪里站起来。”永不服输的汪敦玉又一次激起了与天“斗”的豪情。从2006年起,他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并反复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地段、不同方位、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所种植黄精的生长情况。“比较法”是古人的智慧,但汪敦玉却把它运用得如此娴熟。

  12年的痴心探索,终使汪敦玉掌握了一整套“野生黄精改家种”技术。2014年,他的黄精种植走向了收获季。这一年,他在海拔100米至700米的10多块地里的黄精均获得了丰收,其中尤以海拔500多米的收成最好,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000多斤,亩产值1万多元。这一年,他的黄精收入达到20多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喜欢看电视新闻的汪敦玉,经常收看《新闻联播》中与农业相关的新闻。“我何不把黄精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们,让他们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多一些收成呢!”

  说干就干。从2017年开始,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县中药产业网站发布种植黄精的技术,与大家共同分享中药材栽种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很快,他的黄精地里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外地人。与儿街镇中药材种植户梁志苍,因种植中药材多次失败而亏损几十万元,正在心灰意冷的时候看到了汪敦玉“野生黄精改家种”技术喜获成功的消息。第二天,梁志苍便专程赶到汪敦玉的黄精地头,在虚心请教几个小时后还相约电话联系。几天后,汪敦玉应约来到梁志苍的中药材基地。“你这个黄精基地要建个遮阳大棚,因为黄精是喜阴植物,加上这个地方地势低,阳光强烈,没有遮阳棚很容易晒死黄精嫩苗,成年黄精的产量也很低。”在汪敦玉的精心指导下,梁志苍的黄精基地全部建起了遮阳棚,规范了栽培间距(3年期保持在20厘米,5年期保持在40厘米),对水源进行管理(夏季一律实行定时浇水,冬季则全部实行清沟沥水)。同时,指导工人们对每棵黄精进行压根培土。第二年,梁志苍的黄精就获得了丰收。2020年,他的黄精及其他中药材收入已超过1000万元,成为全县中药材种植大户。

  “我还要带领更多的中药材户发展黄精种植。”最近在漫水河镇指导黄精种植的梁志苍说,“目前我已指导七八家家庭农场种植黄精等中药材,共计300多亩,每年产值不低于6000万元。”汪敦玉带徒弟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部技术指导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采购种苗也只是按优惠价收取成本费。目前,汪敦玉在县内外已带徒弟30多名,徒弟的徒弟也有60多名,一个以黄精为主要产品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延伸……(通讯员 张同球 吕洁 潘先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