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为支援城区疫情防控,5月23日中午,一辆载着40名志愿者的大巴车,从裕安区分路口镇驶入城区小华山街道。40名志愿者随即投入战斗,按照小华山街道的防疫需要,充实到各封锁小区、封闭楼栋开展工作。此前,分路口镇已分别组织4名民兵参加区民兵应急连党员突击队负责消杀工作,6名志愿者参与伊索君澜酒店隔离点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
发扬“志愿者”的精神,迎难而上不叫苦。
“夜里还是冷的,大家要多穿点衣服。”凌晨12点,志愿者张恩才在微信群中提醒其他交接班志愿者。据了解,这40名志愿者分别值守在江南世家、恒生阳光城、和顺明都城、龙湖山庄、上城国际、中央公馆等小区楼栋门口,分两个班次24小时保障服务,深夜里,志愿者们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严格执行封闭小区管理的规定。“梁浩,你白天不是也在值守么,晚上还不休息?”志愿者严中武关心的询问道,梁浩是分路口镇新行村的民兵营长,刚上班不久的小伙子害羞的回答“下午休息了一会,我不累。”此时,在志愿者的微信群中,为他竖起一片大拇指,“白天黑夜连轴转,小伙子,好样的。”小伙子更加害羞了,“大家都很辛苦,我年轻,这没什么的。”
张恩才是分路口镇纪检干事,宽广结实的身材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内心,“与我搭班的两个社区干部太辛苦了,我一个大男人就要多承担些”本是晚上8点接班的他,总是早早的就到了,“让交班的社区干部早点回去,多休息一会”。
树立“主人翁”的意识,责任担当不临时
5月24日夜间,镇农综站邬笛在小华山街道中央公馆值守,一名女性居民想要进入被封闭管理的楼栋拿东西,邬笛向其宣传小区封闭管理的规定,可该居民仍不理解,情绪激动,面对居民群众的不理解和激动情绪,邬笛坚持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劝说,最终将该居民劝返。“我们是志愿者,社区信任我们,将这个楼栋交给我管理,我就要对这个楼栋的居民负责。”
“你好,可以麻烦帮我买降压药吗?我的药快吃完了,我和家属两个人在家,也不会网上买药。”上午11点钟,正在江南社区值守的分路口镇武陟山村志愿者付绪翠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被隔离在家的一对老夫妻。付绪翠挂了电话,赶紧跑到老人家的家门口,拿到写明药品的小纸条,她才想起来,这个小区并不熟悉,还不知道哪里有药店,顶着烈日跑了两个街区终于找到了药店,当她把药送到老人手上的时候,对方很感动“太感谢你了,姑娘,有你们志愿者在,我们隔离在家也不担心了。”
25日一早,镇国土中心所朱善勤又来到园艺场值守点换班。“你家孩子马上要高考了,现在是关键时期,你当志愿者天天早出晚归行不行呀?”“有需要的话,我帮你代班!”志愿者微信群里大家都在关心她,她回复道“现在也是六安抗疫的关键时期,我不能脱岗,能干就多干一天!”说着她换上了防护服,开始为居民配送物品。
发挥“先锋队”的作用,火线场上不退缩
“我们上!这时候我们义不容辞”“肯定要响应号召,哪怕有危险也要去!”“我是一名分路口镇的退伍老兵,更是一名党员,党培养我们这么多年,应该为家乡做点贡献了。”接到区民兵应急连需要志愿者的消息,分路口镇4位民兵迅速集结。他们的任务是对封控的小区、楼栋进行消杀,越是危险越向前,被誉为“消杀骆驼”的民兵们继续发扬着优良的战斗作风,每天早上7点集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着30多斤的喷雾消毒机,在三十度的高温下,为人民群众建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谢光亮就是分路口镇这4位民兵中的一员,33层的高楼,他背着消毒机一层一层爬上去,仔仔细细消杀彻底,“不怕辛苦,只要有需要,我就要坚持到底,就要守护我们六安和六安老百姓。”
在伊索君澜酒店隔离点,6名分路口镇的志愿者已经熟悉了各自的任务,有条不紊地为隔离在酒店的300多人提供服务。“第一天来看那场面确实有点怕,但是想到我们做些事能让群众更安全,就觉得没什么好怕的了。”分路口镇新河村左成军回忆起22号刚来的时候说。他和古城村的付绪发负责接120送来的次密接者,并核实信息、消毒、引导转接、安抚情绪,他们已然十分专业了。
凌晨2点,镇退役军人事务站王军伟和杨集村李铭扬还在总值班室值守,他们24小时接听电话,调度后勤组、医疗组等各个部门,协调解决隔离人员的各种需求。“今天接了隔离人员电话42个,全部协调处理完成,配送了27件物资,电话回访了68人,现在耳朵都是嗡嗡的,但是回访全都是好评,大家都说很感谢我们,让我觉得好欣慰啊。”(李晓斯 汪丽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