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岗变“金山” 果岭处处香
春舞四月天,南依大别山的叶集区平岗街道桃梨种植基地内,春意盎然,梨花飘香,漫山的梨树、桃树沐浴在春风中,将绵延的山峦装点得十分美丽。微风拂来,花枝随风而动,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美丽的景致,谁曾想到这里原先是一片片荒坡。自市委、市政府提出“江淮果岭”建设后,作为果岭核心区之一的叶集区,全力打造,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我们这里种出来的桃子、梨子等水果含糖量高、品质好,销往新疆、福建等地,销量一直都不错。”叶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徐怀远说道。
从“人无我有”到“人精我特”
“我们目前正在对园里的果木进行升级改造,你别看现在苗子小,年底就能长到1米5左右,这个品种叫秋月梨,汁多甘甜,产量还高。”平岗街道芮祠新村名豪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成友一边指着新栽种的梨苗,一边介绍,“去年10月,我还在新栽种的梨林里套种了小麦,目前正是田间管理的好时候,亩产可达到800到1000斤,亩增产1000元。”原来,为对果园进行升级改造,优良品种与模式,朱成友对基地老果园进行了更新改造,他在立足发展好果木种植产业的同时,用活林下资源发展小麦种植,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老果园更新工作是我区江淮果岭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纳入区‘十四五’规划,目前为止已经更新了3000亩左右,年底将完成全部目标任务。”徐怀远告诉记者,叶集现有梨园3000余亩,在大别岗庄园与省农科院对接进行优良梨品种试验,并把老品种进行嫁接更新为“翠玉、翠冠、秋月”等优质品种,同时还培训梨树修剪拉枝、套袋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我们按照一体五化标准进行改造,即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优良品种与模式化、水肥一体化、农艺操作机械化、绿色防控规程化、果品销售品牌化。”
目前,叶集区果岭总面积5.3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现有果岭山庄5家,果岭电商30余家,果岭深加工企业3家。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叶集区及时调整果岭建设方向,由前期追求面积大转变为适度规模,由前期追求产量高转变为品质高,由前期大路货转变为有特色果品,由前期不注重品牌建设转变为积极申报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前期谋划,进行一系列的建设方向调整,区果岭建设出现一批优质特色品种,比如吊瓜籽、秋月梨等。桃产业把“早、甜、特”作为重要抓手,利用自然桃空档期,把区内优质桃产品推向周边省份和地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
提高“果岭”技术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叶集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为发展果岭产业打下良好基础。但再好的先决条件也需要有独到的技术绝活,才能让产品独霸市场。
今年以来,叶集区多次组织果岭技术培训,分别从省、市请资深专家来授课,针对桃、梨、猕猴桃等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更新改造老果园3000亩,建设标准化果园2处,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1000余亩。组织开展果树栽培技术培训5次,邀请省农科院、安农大专家来叶集授课,重点培训动害防治、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治、修枝剪枝等技术。帮助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对接进行优良品种试验,联系省市有关单位在观山家庭农场建立猕猴桃试验园,帮助果树种植大户通过网络和协会销售果产品。
叶集区在江淮果岭建设中,注重种植品种的选择,提高果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姚李镇、平岗街道、孙岗乡推广优质早桃品种,注重“早、脆、甜、特”,品种有中桃13号、中桃14号、金庭黄露、黄金蜜1号等新品种,这些桃品种生育期偏早,品质优良,利用比山东、皖北等偏北地区的桃早上市10-15天的时间差,从而使叶集区早桃生产在全国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在平岗街道果岭推广近1000亩秋月梨、苏脆1号等优良梨品种。在史河街道观山家庭农场建立猕猴桃品种试验园,共有50多个猕猴桃品种参与试验,从中选择合适品种进行推广。
向着现代化大步前进
“我们改造过后的新果园,机械可以到田头,生产管理全面机械化,到那时就方便了,省工省时。”朱成友指着另一片果园说道,“你看这边都是没有改造的,陆续我们都会对品种、种植模式等进行更新升级。”
据了解,由于前期果岭生产都是自发行为,品种杂乱、老化,急需更新一部分果园。叶集区果岭办通过培训走访等形式加强宣传果园机械化的重要性,要求果农在果园更新之前必须进行规划,做到土壤肥力培养、消毒,选择优良品种,最关键要求必须适合机械化作业,为以后全面实施机械化做好准备,今年到目前为止共更新果园2000亩左右,基本上都符合机械化生产条件。
记者从叶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了解到,我市制订了桃、葡萄、猕猴桃“三桃”栽培技术规程,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三桃”生产技术的方向灯。区果岭办利用项目资金,按照标准园技术要求建设果岭标准园两座,分别是秋月梨标准园和吊瓜标准园,引领示范全区果农按照标准园栽培模式进行生产。另外,还实施了5个果岭水肥一体化项目共1000余亩。目前项目已经通过各级验收。(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