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王老鹅”养鹅记——记姚李镇育才村“王老鹅”养殖场主王贤银

编辑:赵璐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4-20 08:50:26 【字体:

  当前,只要人们一打开抖音平台,搜索“王老鹅”三个字,视频里就闪现出“育才村王老鹅养殖场”,场主王贤银在水田里放鹅、塘埂上喂鹅、 打包线上销售腊鹅等一个个生动的视频画面。嘎、嘎、嘎,几千只皖西白鹅伸长着脖子排成长长的纵队,有一种“曲项向天歌”的壮观场面。近年来,王贤银依托本组“当家塘”水利资源丰沛优势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王老鹅”。

  王贤银已年过半百,家里上有八旬老父老母,下有妻儿,家底子薄,是本村里重点扶贫对象。“趁着50多岁还能干,越穷越要干,不能光伸手向政府要钱,自己辛苦一点养殖白鹅赚钱,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出来的钱,花得才心安理得”。平时不善言辞、老实巴交的王贤银说出了实话,他说话间一脸的憨笑。王贤银家里有八旬老父老母常年有病,三天两头去医院看病吃药,孩子虽然成家立业了,但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到年底挣不了多少钱。一家人生活过的清贫。2016年,王贤银一家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并享受贫困户政策补助。王贤银认为:“穷了不攀亲,冷了不靠灯”,自己有手有脚,不如自己挣钱花得安稳。2017年春,王贤银到长集皖西白鹅养殖基地,购买了1000多只雏鹅苗,并城承包本组10多亩水面的“当家塘”,在塘埂上搭建养鹅大棚,夫妻俩以鹅为伴吃住在棚里。秋天是收获的节,每天清晨,他们赶着鹅到收割完的稻茬田放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乐此不疲。他们习惯于田园生活,观赏一望无垠的稻茬田里,如金黄色的“地毯”,白鹅像一朵朵绣在“地毯”上的白花,成为广袤的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了解,王贤银从2017年开始养鹅,他不断向本地与周边的养殖大户“拜师学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每年数量都有所增加,从1000只、3000只、直到4000余只,随着数量的不断增长,收入由四位数增长到五位数。2020年,王贤银饲养4000多只白鹅,每只除去本钱净赚30000多元,不仅脱贫了,还走上了致富之路。由于王贤银在水美草肥环境中饲养白鹅,食客们给予鹅肉皮嫩、肉厚、汤鲜评价。白鹅浑身都是宝,不仅鹅肉市俏价昂,鹅毛可以制作羽毛球、毛笔、钓鱼线漂浮、等用品,额肚内脏也好卖,鹅肫不仅价格高,腌制后切成片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每到宰鹅时节,裕安固镇羽毛商贩络绎不绝地上门购买鹅毛,由于毛色白的发亮毛质好,商贩一般都出高价钱收购。

  每年到了秋冬两季,到家买鹅肉的食客络绎不绝,有的还提前给了定钱。再说几千只鹅肉想短时间销售出去还是有些难度。到了冬季既要卖鹅肉,又要腌制腊鹅忙不过来,王贤银的儿子回来帮忙打理,他通过抖音平台、微信朋友圈、本村农村淘宝等借助于网络,采取线上线下齐销售的方法,合肥、淮南、河南固始等地食客给了很高的评价,并得到了广大食客的一致称赞。“近年来,俺夫妻俩养鹅辛苦一些,累的很值得,不仅脱了贫,还迈上了致富之路,老父老母的老养病也得到及时医治,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俺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感谢相亲相邻的帮助”。说话间,王贤银夫妻俩内心里掩饰不住兴奋。(程度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