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逐梦沃野绘新景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63 次 发布时间:2021-04-06 09:03:34 【字体: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暖春时节,漫步皖西大地,广袤良田和富民产业美美与共,美丽乡村与新农人耕耘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收官之年,叶集区农业一产产值214786.09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170元。农业,事关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去年以来,叶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抓产业、强基础、促改革,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抓产业 现代农业成果丰硕

  时值春分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绿意盎然,叶集区农业农村局紧抓农时,强化服务意识,及时帮助农民协调备耕资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为农民提供科技支持。同时,相关部门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确保春耕生产有条不紊开展。

  3月24日,记者在洪集镇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看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道路沟渠纵横交错,一架植保无人机飞跃田野,正在喷洒农药,一幅现代农业图景展现眼前。据建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月昆介绍,和过去不同,麦田高质高效机械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现在,机械到田头,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田间作业模式,机器转起来,农民闲下来。”除了推广农民需求的品种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根据各地的土壤特性进行匹配试验,让粮农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品种,发展智慧农业。

  叶集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强化技术支撑,设置土壤墒情监测仪5个、病虫测报仪6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片1个,推广优良品种,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创建农事服务中心4家,确定12家社会化服务主体,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4万余亩,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

  去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76万亩,总产量19.45万吨,家禽饲养量480万只、山羊饲养量7万余只、生猪出栏量16万头。目前全区水果种植面积5万亩,稻虾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35万亩,在地蔬菜种植面积3.2万余亩。全区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合作社家庭农场1200余家,产业发展带头人201名。去年农产品加工值增值13%,农产品网上销售额8400万元。

  壮龙头 牵动产业提质增效

  “当前,我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万亩,总投资3030万元,目前,全部实现完工验收。”该区重点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

  积极做好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作。组织开展乡村两级产业发展带头人的认定工作,新认定乡镇级产业发展带头人17人、村级发展带头人55人,共认定村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72名、乡镇级29名。组织开展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优先将产业发展带头人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励优秀产业发展带头人。

  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明确了木材加工、蔬菜、水果、稻虾综合种养、黄淮白山羊、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皖西白鹅8大产业为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8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明显。共实施500万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5个,新增特色产业生产基地9处。

  推进三种发展模式。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省市区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推荐、评选、认定。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107家;评选认定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3家;评选认定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3家、市级示范农场3家。培育头部企业2家,申报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5家、区级20家。完成项目库建设,入库项目13个。

  促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阳春三月正是小麦拔节窜高的时候,一望无际的麦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田地间,农民在辛勤劳作,守护着丰收的希望,机械耕种留下的痕迹纵横交错,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田园风光。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部分。当前,叶集区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群众生活质量更有保障。在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建设中,该区坚持抓好示范、打造亮点、树立样板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

  该区高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做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高水平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实施先行整治,坚持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结合文旅设施建设,全面做好绿化、亮化、入户道路、乡村大舞台、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工作,认真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

  与此同时,以“四带一自”为抓手,努力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建成贫困村“一村一品”专业村8个,其中水果3个、稻虾综合种养4个、家禽养殖1个,已建设农产品加收储、果蔬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畜禽养殖等产业扶贫园区19个,带动139户贫困户务工、177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分红90余万元。(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 袁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