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药”方 兴业富民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地处鄂皖两省交界的皖西大别山腹地,是革命老区“立夏节”起义的发源地,全镇山高林密,仅山场面积17万余亩,水田面积2万余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脱贫攻坚打响时,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7户5378人,贫困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27.86%,由于农业产业基础差,农民增收无途径,是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然而,斑竹园镇党委、政府把产业兴旺作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制胜法宝,精准谋划,牵住主导产业的“牛鼻子”,稳固特色产业的“支撑点”,科学构建产业布局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久久为功、出实招、亮硬招,妙手开出了一剂兴业富民的“千金方”。
开准“方”,融入斑竹特色的“药”元素。针对农村种养业多而杂、效率低、收入少的问题,找对路子,开准“方子”是关键。斑竹园镇农民自古就有“药农”之称,中药材长年种植品种达17余种,主要有天麻、元胡、黄精、桔梗、野菊花、重楼、苍术、杜仲、茯苓、白芨、羊肚菌、竹荪、油牡丹、大黄、贝母、灵芝、连翘等,农户种植中药材有传统、有经验、有意愿、易发展。斑竹园镇审时度势,提出“融于斑竹‘药业’元素、打造乡村主导产业、盘活扩规提质增效、培育特色产业强镇”的工作思路,大力扶持、发展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依托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流通、服务全产业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革故鼎新,着力解决过去中药材产业发展不足的“病根子”,用一系列“组合拳”打造出禀赋资源优势、拥有乡域特色的“新药业”。
开大“方”,突出规模扩张的“强”效应。以前,农民自发种植的“中药材”零星分散,基础弱、规模小、链条短,产品也是外来小商小贩收购,效益低下。斑竹园镇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整镇推进战略,以主体大户带动模式扩规模、以多种经营联动方式保覆盖,确保全镇户户种药材、村村飘药香。金寨县土生金家庭农场在长岭关、沙堰等村通过基地示范、“主体+农户”带动形式,与农户签订种苗提供、技术跟踪、产品收购协议,带动农户发展黄精、元胡500余亩,年产值400余万元。金寨创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小河、王氏祠、漆店村流转土地千余亩,规模化种植白芨、黄精,不仅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而且长年雇佣农户到基地务工。农户既赚薪水、学技术,又有稳定的分红收入,保证了流转土地农户稳定持续增收的能力。
开良“方”,推出农业科技的“新”含量。推进产业质效提升,必须做到生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天麻是当地种植最多的名贵中药材,由于技术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的农户种植,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差别都很大,甚至有的农户凭运气、靠天收,辛苦一大年,却“血本无归”。斑竹园镇先后举办四期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课堂教学和实地观摩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他们学到了新技术,也从此走上了稳定收益的道路;种植羊肚菌、竹荪等名贵中药材是一种见效快,市场好、价值高的“短、平、快”项目,但是由于对环境、气候的要求相当苛刻,导致其出菇率差,产量低。斑竹园镇采取“镇建民用”的模式,在每个村建设一处高标准设施大棚基地,既解决了种植户资金不足的问题,又通过对传统种植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用农技助力产业发展壮大。金寨县姜兴贵家庭农场分别在小河村、王氏祠村、漆店村、沙堰村租用大棚基地种植羊肚菌130亩,通过政府技术部门的技术指导,实行集约化生产,当季产值200余万元;金寨县罗坤家庭农场在沙堰村药业基地试种“药食两用”药材竹荪40余亩,由于技术指导到位,亩产值达1.5万元,效益较常规种植方式翻数番。通过对这些名贵药材、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的开发,培育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药业”精品,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的投资热情、种植技术和经济效益。
开贵“方”,催生产业全链的“高”价值。一个成熟的产业流程既是产业链,也是价值链,大力发展深加工是延链、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斑竹园镇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产品加工基地8处,并以此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农产品加工企业。土生金家庭农场落户长岭关村中药材加工基地,采用先进的烘干机烘干设备工艺,对天麻进行干燥处理,既高效环保又提高了天麻品质,每公斤鲜天麻平均从24元升值到40元,仅此项增收36万元,该村贫困户也由此项目入股分得红利3.8万元。据统计,全镇在册贫困户由此项目年入股分红50余万元。安徽省金寨县山中宝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投入千万元加工设施生产“康福灵”牌破壁孢子粉40吨,产值突破 400余万元;金寨县漆家葛业有限公司加工“药食两用”的“将军羹”牌根粉、葛根粉丝年产值400余万元,产品出口到日本绿尔岛等地;金寨县金墩堂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不仅加工生产葛粉,并在2021年计划投资500万元购置设备生产葛根素,预计年增加产值180万元以上。斑竹园镇通过对中药产业加工企业的培育,挖掘了产业链的潜能,提升了产业链的效率,实现了中药材产业链的价值倍增。
开名“方”,智营平台交易的“热”流量。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必须突破市场这个“瓶颈”难题,也是产业足链、强链的最后“一米”。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市场,应势而生的电商已发展到万物互联的阶段。通过电商平台,不仅成本低、效益高、交互性强,而且克服了山区信息闭塞、交易不畅等问题。“十三五”期间,霍山、金寨、舒城、霍邱、裕安四县一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斑竹园镇积极抓住契机,先后有3批27人次参加电商培训。学员漆学刚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抖音“网红”,从去年10份以来,一直通过抖音带货的方式销售农特产品,其中就有中药材产品灵芝粉、天麻、葛粉等;电商漆先军先后三次参加县、镇电商培训,他每年分别在“一亩田”、惠农网以及淘宝网上销售天麻15余吨,现在,全镇已发展专业电商6家,产品销售囊括了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各种当地农特产品几十余种。“你下地、我上线,不愁出货不愁卖”的村级农村电商利益联结机制让中药产业从弱到强、换道超车、“飞”出大山。
千金“药”方,兴业富民。以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产业也激活、带动了其他产业同步发展,更让斑竹园镇传统农业产业凤凰涅槃获新生,淘得千金富民生。据统计,该镇现每年种植天麻1000余亩、黄精1000余亩、白芨1000余亩,其他各种中药材1000余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四个“一千亩”的中药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大批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新型主体、新型农民群体的应运而生、创业成长,助力斑竹园镇赋能加速、阔步迈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