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新征程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扛起叶集担当
惠风和煦春潮涌,大地温馨新绿催。拥着春的希望,叶集区人民满怀信心地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开启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新征程,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扛起叶集担当。
“十三五”,奠定新叶集建设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叶集区人民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有效抗击新冠疫情,稳住经济社会基本面,推动全区改革发展行稳致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任务加快推进,为“十四五”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叶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2月28日叶集区正式挂牌成立,全区国土面积增加到56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27.98万人。叶集行政体制彻底理顺,实现了从小城镇到小城市的历史跨越,完成了从功能区到行政区的质的转变。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9.2亿元,年均增长4.8%;财政总收入达到8.7亿元,年均增长21.2%;主要经济指标均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全面实施首位产业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木竹加工向家居智造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平台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中至信、科凡、丽人、东盾等一批知名家居板材企业先后入驻,开发区获评“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园区”、“全国十大木业园区”,叶集区被授予“全国板材之乡”、“全国绿色人造板示范基地”等称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江淮果岭”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持续开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拓展。
“现在行走在刚刚改造后史河岸边的西小河,水清树绿路洁,感觉时光倏忽而过,一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和杂草丛生地。”市民刘先生在西小河生态公园休闲散步时感叹。西小河曾经是叶集城区西部的一条流向史河的自然河流,由于多年的堵塞淤积,导致断流,河道污染严重。2020年,为改善市民人居环境,叶集区把西小河治理纳入水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一期总投资约4700万元。经过河道改道、水生态修复、绿化、河岸景观打造,现如今,一条景观别致、岸绿水清的河流吸引着一河两岸的群众来此参观游玩。
“十三五”以来,叶集生态文明取得新进展,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值。沿岗河上游生态修复和西小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香樟森林公园、未名湖人民公园、明强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相继建成,东部新城荣获“安徽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木竹加工资源利用率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区、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东部生态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骨干路网错落通达,未名湖人民公园、文化中心、重点学校等配套设施相继落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6.5米硬化路、村村通公交,成功创建省级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区。农村电网改造1600公里,光纤和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
叶集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大为提升。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5年累计脱贫16348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就业、住房、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十大扶贫工程”扎实开展,贫困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与“发展没信心,致富无门路”等问题得到有力解决,造血能力明显增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33项民生工程精准实施,惠民成效明显。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新高度;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档案馆、全民健身中心、姚李镇体育公园等建成启用,全区公共文化场馆、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桃花梨花艺术节、美食文化节、农耕文化节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达标。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叶集”建设成效明显。
2020年8月11日,区委书记赵珞率区党政代表团赴河南省固始县考察学习时的一番谈话,让一衣带水的“近邻”深感合作发展的浓浓情谊。
赵珞指出,叶集自成立市辖区以来,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打造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城市“两个重心”,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三大战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叶集作为合六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与固始县按照“一河两岸一座城”的构想,打破区划界限,消除史河物理隔离,共同拥河发展,这既是推动史河两岸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契机,也是两岸群众的迫切愿望。未来双方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皖西新区和豫东明珠,借助合肥都市圈和合六经济走廊的辐射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带动,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切实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
未来可期,惟有奋斗。“十四五”时期,叶集区将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努力在安徽做好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答卷中贡献叶集力量。
远期展望到2035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达到2020年的3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进入创新型区县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叶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平安叶集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富裕,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全面建成。
美丽叶集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抓叶集、聚特色、树产城”的战略举措,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引领,打造“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城市。以城区提升、城镇优化、城乡融合为抓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的区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
坚持以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空间规划为导向,构建全区“一轴一带一中心”总体空间布局,推动城、镇、乡联动发展,促进城(镇)、产、人高效协同。“一轴”即突出产业联动立足合六经济走廊做强叶集经济发展轴。聚力推动“一区多园”(叶集经济技术开发区、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姚李工业园)做大壮强,引导人口集中、要素集聚、产业做强,形成全区优势集聚、协调发展的隆起轴带。“一带”即突出生态优势做靓史河总干沿线建设绿色振兴经济带。依托优美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基因、丰富的物产优势,打造红绿蓝交融发展的全域生态腹地,建设生态文明样板区。“一中心”即突出中心辐射做优中心城区。围绕“一河两岸一座城”高质量建设特色中心城区,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彰显山水园林内涵,实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打造滨水城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扩大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锻造产业筋骨、厚植文化基因,促进城区发展提质扩容,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史河两岸“一张蓝图”同规划、共建设。增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建设全市新兴动力源。
坚持深化“东进西融南联北扩中优”的发展思路,加快以叶集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面完成老城改造;彰显东部新城魅力;打造西部滨河生态区;建设南部商贸物流区;加快北部产业区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有序推进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发挥城区辐射功能,提升城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将叶集建设成为主城区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20平方公里、商贸物流区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的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加快融入六安主城区步伐。
坚持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小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优化集镇空间布局,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转移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发挥小城镇连城接乡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乡村“镇”兴。立足乡镇街地域特色,注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加大建设力度,积极争创省级特色小镇。
“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我们追求的就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啦!”叶集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关注文化维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并进,做深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用好叶集红色文化、未名文化、商贸文化、改革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完成文化中心建设,塑造“文化叶集”形象。
锦绣未来,需要奋斗;万里征程,任重道远。叶集区将进一步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高举老区精神的旗帜,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倾心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让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