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新气象:“灾窝”出“凤凰”
人逢喜事精神爽!霍邱县城西湖乡新河村贫困户朱德友老汉这两年翻身了——喜事接二连三。原来,朱德友与老伴身体不好,年过七旬的他患脑血栓,老伴也年高体弱,不能干重活,3亩承包地,十年九灾,种的小麦、水稻收入低,生活难以维持,穷得连住房透风漏雨都无钱修,还欠下一笔债。近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朱德友治好了病,又以1000元/亩年租金的标准把耕地流转到企业,他到企业务工,年收入2万元左右,不仅偿还了外债,还筹资10万多元,兴建住进了两层小别墅。如今,脱贫后的朱德友在村支两委帮助下,在村办瓜蒌基地务工,年收入3万元左右。朱德友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他享“老来福"!村扶贫专干戈杰磊介绍:与朱德友一样在村办瓜篓基地已脱贫的务工贫困户11人,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乡党委副书记陈大伟说,瓜篓全身都是宝,一次投入,5年受益。第一年,通常每亩可收瓜篓籽150公斤左右,以后亩产逐年按25公斤递增,5年后,瓜篓根可入中药出售,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
图为贫困户朱德友在村反蒌企业务工。
企业兴旺,人心不慌。在城西湖乡,比起朱德友老汉来,不少脱了贫的贫困户都依靠逐步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增强了脱贫致富的能力。城西湖乡望淮村八组贫困户王国素就是其中一位。早些年,其儿子因病离世,媳妇改嫁,他与年老体弱的老伴带着孙子,长年累月奔波耕种,但广种薄收,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6年4月份,城西湖乡莲藕种植扶贫基地建成后,王国素除把承包的3亩多耕地转包给公司得到2900多元租金外,还到公司做常年工,每天可得110元的收入。土地转包后,他的老伴王传芳有了空闲时间,在政府的帮助下,买了3头牛,发展养殖,在湖滩地上放养肉牛,已经售出一头牛,获得1万元的收入,不久又有一头小牛犊降生,年底售出一头肉牛,全年获得收入45000元以上。收入高了,心情好了,长期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乡有10%的贫困户在政府扶持下,利用本地水草丰茂的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霍邱城西湖乡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为沿淮行蓄洪区,水来成湖、水去成滩,易涝易灾,灾害频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乡镇之一。全乡下辖15个行政村,254个村民小组,63815人,耕地面积61770亩,低洼水面有7.8万亩。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7户6038人,主要分布于望淮、望湖、碉楼、陈嘴、东岭、老滩等村,其中,望湖、碉楼、陈嘴为重点贫困村。以前,全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是空白村,村支两委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带动示范作用。近年来,城西湖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新思路,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联帮工程”为抓手,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上率下,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优化营商环境,走出了一条"化水害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积极探索了传统产业向生态多元化产业转变,打造了生态产业新模式。大力培养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个私主体,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全乡共有50亩以上大户45家,100亩以上大户35家,500亩以上大户13家,1000亩以上大户6家,万亩以上大户1家,农业经营合作组织达66家,全乡共有101家。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在地势低洼、易受涝灾的土地发展稻虾养殖、莲藕种植,增加农业产值。全乡共发展稻虾养殖2.2万亩,芡实种植0.2万亩,莲藕种植2.1万亩,目前已建成芡实仓储、加工、销售基地1个,莲藕仓储、藕片加工基地各1个,莲藕深加工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中。蔬菜瓜果种植不断扩大。鼓励大户流转地势较高、用水困难土地从事冬枣、瓜蒌、蔬菜、西瓜、草莓、富硒梨、水蜜桃等瓜果蔬菜种植。全乡共有瓜蒌种植基地300亩,西瓜、草莓、葡萄种植地850亩,芋头、大蒜等蔬菜种植基地600亩。发展甲鱼养殖场9家,年出栏甲鱼15万斤,白鹅养殖31家,年出栏白鹅5.2万只,蛋鸡养殖16家,蛋鸡存栏量达20万只。碉楼村杜坤,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江苏等地从事网络营销。看到家乡巨大变化,特别是盛产了丰富的名特优农产品后,2018年底,他在碉楼村成立了城西湖乡第一家网络营销公司——霍邱沐昕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京东拥有2个店铺,淘宝拥有1个店铺,拼多多拥有2个店铺,近期在淘宝店铺上又直播销货区,年网上营业额800万元以上。
图为城西湖乡境内的扶贫车间——莲藕加工厂。
该乡新河村15个村民组,1260户4675人,5320亩耕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480人。由于地势低洼,常年受灾,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动能力不强。村支两委根据本村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沙土地优势,投入60万元,以950元/亩的价格,流转村民55亩,发展耐旱耐涝的瓜篓种植业,每亩收入6000元以上,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而且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11人,每人年收入万元以上。
城西湖乡开始引进莲藕种植时,群众积极不高,村支两委主动作为,通过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引领,通力合作,很快打开了局面。目前,全乡以每年95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6个村共2万多亩土地由安徽徽莲公司种植莲藕等作物,开发的藕片、藕粉、荷叶茶、莲心茶、莲花茶、藕汁、藕片、莲王藕酒等一些列的藕制品,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和国内新疆、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及各大超市。不仅吸纳600多村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18人,而且带动望湖、望淮、陈嘴、老滩、东岭、新河口、汪集7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89.24万元,其中陈嘴、望湖、碉楼三个贫困村年增集体收入67.2万元。每年仅靠土地流转可增加群众收入1292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等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城西湖乡,贫困群众”上班“拿”工资“成为职业农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是隆冬时节,寒气逼人。地处城西湖乡陈咀村境内的霍邱县明月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三个育种大棚内,却是春意盎然,温暖如春。每个棚内整齐摆放着48万株西瓜、黄瓜、羊角酥等营养钵苗,茁壮成长……本村的已经摘帽脱贫的贫困户陆艳、门月芳都在这里务工,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 2018年9月,陈嘴村支两委积极争取了80万元肥东援建项目资金和5万元县财政项目资金,并成功引进了霍邱县城关镇五星种苗经营部150万元资金,联手共建了面积达80亩的陈咀村蔬菜产业扶贫基地,该项目包括建设蔬菜钢构生产大棚110个(面积4.5万平方米)和3个智能温控育苗大棚(0.5万平方米),以西瓜育苗、西瓜种植和时令蔬菜生产为主,该基地以发展订单模式,2019年与农户签订购苗协议近200份,种植西瓜和哈密瓜70亩,育苗200万余株,均价0.8元/株,产品顺利外销到周边地区,村集体从基地每年可获得收入5.95万元。
图为陈咀村疏散产业扶贫基地营养钵瓜苗。
城西湖乡还通过不断争取村集体产业配套资金,建成了陈嘴大棚蔬菜基地70亩,邹台、新河口瓜蒌种植基地各50亩,碉楼扶贫车间1座,村级光伏电站3个,整合碉楼、陈嘴、东岭、望湖、王台、望淮、老滩等村集体土地2100余亩公开发包,村集体经济稳步提升。目前,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的3个,其中望湖村年集体收入超1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在10-30万元的5个,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村在80%以上。同时,带动了本地村民就近就业4300人,其中贫困户66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73个,就业173个。陈嘴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兴建一座排灌站,旱能灌、涝能排,彻底解决了本村排涝问题。
图为城西湖乡境内成为野鸭等飞鸟栖息地。
随着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4年以来,全乡共投资2193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清理陈年垃圾2950吨,拆除废弃圈舍、旱厕、危旧房屋4050处。实现道路绿化31.6公里,亮化19.5公里,实现生活垃圾日清月运全覆盖。为淮河生态环境保护竖起了坚固的屏障。目前,这里蓝天白云,碧水环绕,花木葱笼,绿树成荫。由于,生态环境好转了,这里成为野鸭、大雁等珍稀野生禽类栖息地,就连久违的白天鹅也经常光顾,成为人们旅游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西湖乡党委书记卢俊勇深有感触地说:“城西湖乡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不断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2014年以来,全乡公开招聘扶贫专干18人,公开招考大专以上后备干部16人,选举产生35周岁以下村干部20人,干部队伍年轻化加快,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担当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许庆友 蔡婷婷 王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