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小康幸福来
——金安区自然资源局助力帮扶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侧记
近年来,金安区自然资源局坚持以党建引领,把脱贫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项目支撑、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用好用活自然资源政策,全力以赴帮助黄圩村蹚出致富路。
守护群众“饭碗田”
该局积极与村两委商定帮扶方案,瞄准“饭碗田”,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仗。先后实施3个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百余亩,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直接受益村民达50余户,有效解决了项目区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投入了各类土地整理项目800余万元,用于新建生产U型渠、水泥路等农田道路及水利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提升质量等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增加了收益。
近年来,该局多次邀请专家到村检测指导,最终确定黄圩村的土地属沙质类,适合种植毛豆和花生类作物。安排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带着专家意见书,以贫困户为重点,挨家挨户宣传,引导贫困户陆续跟着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步子,种上了毛豆等适合沙质类土壤作物。截至目前,村里种植的毛豆等作物的贫困户户均达2亩以上,人均毛豆收入达2000元,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上海、无锡等地。黄圩村于2017年出列,所有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大部分过上了小康生活。
打开产业“致富门”
2014年底,该局驻村工作队发现,一家一户的特色种植业只能解决脱贫的问题,要奔小康必须有规模化的产业做支撑。驻村工作队当时就想到了因病致贫的陈开龙,他性格勤劳本分、好学善琢磨,便决定帮助他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同时吸纳贫困户边打工边学技术,逐步做大产业。“我有信心,但一无资金,二无过硬的技术”。面对驻村工作队的鼓励,陈开龙最初仍有顾虑。“这个你不用担心,一切包在我们身上”,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鼓劲道。于是,该局聘请一位农艺师长年指导陈开龙,村里为他申请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共5.5万元。
2015年初,群龙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正式投产。该局还帮助蔬菜基地新修了500米长的U型渠和150米长的砂石路,方便蔬菜地浇灌和车辆拉运货物。年底,陈开龙高质量脱贫,目前他家已发展了38个蔬菜大棚,面积达80余亩,年纯收入20多万元,家中原来低矮的瓦房也已变成了两层楼房。看到自家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也返家学着种菜,2018年还购置了1台货车用于蔬菜运输。
在陈开龙的蔬菜基地,有6位长期务工的贫困户,不仅每人每月有2100元工资,基地还免费供应午餐。陈开龙还让有意向发展大棚蔬菜的贫困户跟自己一起学技术,带动他们发展。
共圆百姓“幸福梦”
黄圩村以前道路泥泞不堪,村部没有像样的办公地点,村民住房大多是破旧的砖瓦房,三天两头断电断水,基础设施非常差。2016年以来,该局全力推进村居建设和环境改造,先后投入22余万元用于村部建设和购买办公桌椅,7万元用于电网改造项目,30.6万元用于淠河整治安置点配套设施和亮化绿化建设,17.3万元用于建设村文化体育广场配套建设,10万元用于公厕建设,15万元购买生活物品、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整治等等,累计共投入约400万元,彻底改善了黄圩村的村容村貌。
现在,黄圩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办公设施、设备齐全,村民办事方便舒心;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幢幢崭新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道路通组达户,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文化广场器材样样俱全,水电网清障改造到位,全村的断头路渠全部畅通,公厕、垃圾站等卫生设施完全满足村里需求,初步实现了村民的“幸福梦”。(蔡宜军 缪发章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