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别样的“甜味”
——舒城县干汊河镇特色产业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入冬后原本是农民最清闲的时节,而在舒城县干汊河镇乡下,很多农民积极为来年产业发展做准备。翻土、修枝、管护……12月10日,在舒城县干汊河镇田间、果园依然可见一派忙碌的景象。
干汊河镇位于舒城县城西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规划引领,支持各村利用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链,形成更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香辣的黄姜”
素有“生姜之乡”美称的干汊河镇,位于杭埠河两岸,有着独特的沙土和优良的小气候,加之群众丰富的种植经验,当地产出的生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质地。
“我们基地生产的黄姜,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初步评审。前段时间,有关农业专家还来到基地,共同探讨以期解决‘姜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聊到黄姜基地今后的发展,安徽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思年信心满满,“我们将逐步扩大黄姜种植规模,进一步带动镇内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
今年,该公司兴建黄姜恒温贮存库,延长产业链,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带动镇内6个村入股发展村集体经济。2016年,安徽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干汊河镇兴建黄姜产业扶贫基地,从当地黄姜种植农户中收取本地姜原种,通过选育扩繁,示范种植优质生姜。2019年,该公司在朝阳、复元等村扩建了黄姜种植扶贫产业基地达280亩,实施黄姜品种选育、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研发等,当年基地黄姜长势良好,亩产达到2500公斤,亩收入达一万多元,带动16户贫困户就业实现年增收17.6万元,人均年增收1.1万元。
“我在黄姜产业扶贫基地打工多年,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增强了我们家脱贫致富信心。”朝阳村张湾村民组村民方武风在黄姜基地务工近二十年,在2018年底实现稳定脱贫。“去年,我在黄姜基地打工收入1.5万元,再加上家庭养殖收入和儿子在县城打工收入,全家收入超4万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方武风开心地说道。整地、锄草、施肥……黄姜产业扶贫基地的轻劳力农活,让基地周边不少60岁左右的村民成为农业工人,既保证了基地生产用工,也帮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基地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经营主体”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分红,还带动10个非贫困村123户贫困户年增收14.8万元。香辣的黄姜,让不少村民尝出了别样的“甜”味。
“靠山水蜜桃”
“靠山水蜜桃”是干汊河镇另一个响亮品牌,已初步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去年,我们在靠山村的桃园获得大丰收,栽种的水蜜桃、油桃、黄金桃等优良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安徽董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董思学介绍道,今年,桃园挂果更多,年产量达到200万公斤。
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致富渠道。靠山村本身土地条件差,灌溉较困难,不利于机械作业,加之村民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土地始终无法流转,缺少产业支撑。2014年,靠山村“两委”结合实际,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多次外出学习考察水果种植行情,谋划引进外地大户到本村培育水蜜桃种植主导产业。砀山县水果种植大户董思学就是靠山村“两委”引进,到该村租用丘陵地种桃,先后在靠山及周边五个村租赁土地1800亩,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水蜜桃产业扶贫种植基地,盘活了村中荒丘地。经过三年多时间发展,在2018年,800亩桃树挂果,年产量50万公斤,年产值450万元。去年和今年,年产量、年产值有着大幅增加。
水蜜桃产业稳步发展,让村民、经营主体、村集体三方实现了共赢。如今,靠山村水蜜桃产业扶贫基地带动当地务工人员180人,其中有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多元。借力水蜜桃产业,靠山村123户贫困户已有114户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
“一村兴一品”
干汊河镇还采取“大户带动”帮扶模式,以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由贫困户采用土地租赁、资金入股分红、入园就业等方式。安徽阳光雨露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500万元租赁土地1000亩,在洪宕等村建立生态园种植葡萄、草莓等水果,创办集种植、采摘、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基地,直接带动350名贫困人口就业,而通过贫困户土地租赁、就业和入股分红带动了200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目标。此外,不少有劳动能力和种养条件的贫困户,在镇、村两级鼓励扶持下也尝试发展特色种养业。
朝阳村黄姜、靠山村水蜜桃、洪宕村葡萄、绕山村稻虾、瑜城村绿蔬、七门堰村苗木、九龙塘村生态旅游……通过扶贫项目扶持、企业大户带动、鼓励农户自种自养等多种措施,干汊河镇把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作为抓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致富之路,推动脱贫攻坚行稳致远。(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张静 见习记者 吴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