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产业花喜结脱贫果
——舒城县百神庙镇以产业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16 09:22:37 【字体:

  一亩亩优质水稻颗粒饱满,一垄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一根根彩色纸质吸管销往国际市场,现代化的养殖厂里鸽肥猪壮……十月的百神庙大地,如诗如画,处处展现丰收美景,具有当地特色的扶贫产业全面开花,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大家的生活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脱贫攻坚,产业为根。近年来,舒城百神庙镇以脱贫攻坚总揽各项工作全局,以建设农村四好路为依托,以产业就业扶贫为抓手,把镇、村、组、户、人有机串连在一起,探索了一条产业就业兴旺精准脱贫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统筹考虑产业现状、群众基础、新型主体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立足村情,因势利导,重点支持明公养殖、双塘千亩稻田养虾、安竹工艺、金桥农林、景林禽业、杨圩光伏、和平馨宇蔬菜、金东养鸡、香泽社优质水稻、女占塘养鱼等10大产业扶贫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带动辐射群众脱贫致富。”该镇镇长曾胜勇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该镇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达90%以上,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金融入股、在基地内打工、从基地拿订单、基地带动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等多种形式,与扶贫产业基地建立了“租金+股金+薪金+创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户与产业的无缝连接。

  小吸管走向大市场

  “你可别小看这根小小的吸管,它的制作可讲究了,它用的所有材料都是食品级的,在高温100℃,低温20℃的情况下,好几个小时都不会溶化,即时溶化,吃下去对身体也没有任何伤害。”在舒合村产业园的安竹工艺品厂,谈到新产品可降解纸吸管,公司业务经理黄继津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

  成立于2008年3月的舒城县安竹工艺品厂是一家主营竹制品加工销售的外向型生产企业,产品有花结串、珠串、竹包装盒、竹寿司卷、竹餐具等,主要出口欧美、澳洲及东南亚地区。该厂采取公司+加工大户+农户模式,厂内包装人员50多名,外发加工人员200多名,下辖50个加工大户,由加工大户将竹篾、竹签发给农户,农户领料回家加工,完成后交回加工点,再由各加工点大户送至工厂,进行包装发货,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800多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到20000元不等。

  近几年来,食品服务包装行业迅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被随意丢弃的塑料吸管及其类似产品开始给环境造成负担。鉴于此,安竹工艺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着手研发、生产可降解纸吸管、竹木餐厨用品。尤其是可降解纸吸管的成功面世,让该公司再次赢得了市场先机。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纸吸管已销往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近10个国家,深受客户欢迎。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今年以来,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以37.8万元的年租金价格入驻舒合村产业园,开通了20条可降解纸吸管生产线,配套的点数机、独立包装机、全自动包装机设备齐全,年产能达10多亿支。

  “我们生产的纸吸管,全部采用经过食品级检测的原材料,纸吸管和纸吸管工厂都获得了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目前年生产纸吸管可达4亿支,年产值2000万元人民币。”黄继津告诉记者,与塑料吸管相比,纸吸管使用几个月后便可降解消失在土壤中,已经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公司将以国内市场为主,构建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今年65岁的杨书兰是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生病去世后,她独自居住,经常喜欢胡思乱想。村“两委”干部逐将其介绍到了工厂从事产品包装工作。现在,老人不仅脱了贫,精神状态也好多了。“这活比较简单,不用学就会,一个月1000多块钱,够我花的了。”杨书兰告诉记者,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有熟人,可以经常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多了。

  据舒合村党支部书记金明芝介绍,除直接带动外,公司产业园每年交给村里的37.8万元租金,都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设立贫困户公益性岗位,共设立了卫生保洁员46人,乡村绿化护林员4人,治安巡逻员12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打造花卉产业,基地开出“扶贫花”

  走进舒城县百神庙镇金东村扶贫大道,高耸的“碧桂园花卉产业扶贫基地”字牌分外醒目,路边各种五颜六色的小花开的正艳。基地里,十几位工人正忙着移栽苗木,浇水、施肥、埋土,一系列程序过后,移栽好的苗木在微风中摇曳着,展现出勃勃生机。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安徽区域与舒城县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助力舒城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走上“幸福路”。

  金东村是百神庙镇三个贫困村之一,总人口489户1648人,贫困户71户,208人。为助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9月,在县、镇两级领导的关心下,引进扶贫产业碧桂园花卉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运营,带动周边140多户村民通过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工资收入等途径增收,极大的解决了当地村民务工难、路程远的问题,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2000元。扶贫基地有力地巩固了当地脱贫成果,助力当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并结合农家乐、小龙虾、小黄姜、垂钓中心等产业项目,打造成为扶贫综合效益显著的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们积极挖掘优势产业项目,扶持舒城小兰花、小龙虾、小黄姜等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的整体效益。”碧桂园驻舒城县产业扶贫负责人刘永超告诉记者,“我们在金东村建成了168亩花卉扶贫基地,98户村民获得了租金收入,还提供了30多个工作岗位,仅2019年,基地就发放了78万元的工人工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同时结合当地农家乐、鱼塘布局,规划打造成为田园综合体。”

  金东村子碑村民组村民钟庆文因病致贫,自2018年12月进入基地务工以来,工资75元每天,目前不仅脱了贫而且生活越来越好。“我在基地主要干一些杂活,像移修剪栽苗木、给花卉除除草之类的,活不重,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同时,该扶贫基地自落户金东村以来,还积极参与该村的教育扶贫工作,2019年共资助25名贫困生上学,今年秋学期又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上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2019年,该村又依托碧桂园用工成立了劳务公司,由村干部代为管理,为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12万元,再加上扶贫项目农家乐租金,2019年,金东村集体收入为27.07万元,为村级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碧桂园花卉产业扶贫基地在我村落户后,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助力了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也美化了我们这里的环境,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金东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本锁告诉记者,今年金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30万元,全部村级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百神庙镇的产业扶贫之路,成功把贫困户、贫困村镶嵌在了产业链上,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乡村逐步振兴的路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