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建设文化阵地 打造魅力红光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1-06 08:39:19 【字体:

  近年来,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村积极建设农民文化阵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不断地给红光村老百姓带来了多彩的文化大餐,使得红光村这一首批进入全国美丽乡村的地方,充满无限魅力。

  建设农耕文化长廊

  占地面积70平方米的红光村农耕文化长廊里陈列着红光村农民在过去长期使用过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生产用具如犁、耙、耖、水车、木船、对窝、独轮车、风车、巴斗、石磨、路面青石水桶、土坯托子、斗笠、纺车、斗、石磙、曳刮、扬扦等。生活用品如:床头柜、脚踩缝纫机、斗笠、煤油灯、木制梳妆盒等。

  犁是用来耕地的农具。它是有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而为耕种做好准备等。

  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是一种把碎土、堆肥、杂草摊开,使它们附着在农田表面的农具。

  耖是指对土地在耕、耙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土地,正通过一定的渠道流转集中到少部分能人大户手中。这种流转和集中,使得大型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于是,“牛耕人扶犁”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的广泛运用。生产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大小家用电器进入了农民朋友们的家庭里,农民朋友们的生活用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时尚而精巧。雨伞、雨衣取代了斗笠,新的家具取代了床头柜等。农耕文化将渐渐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建设法治文化广场

  位于村农耕文化长廊东侧的一块约300平方的草地上,竖立着一座座醒目的雕塑和标牌。“法之舟”逍遥自在,飘荡在正义的大海上;“知法、守法、学法、用法”八个红底白字立于广场之上,分外夺目。地面绿草如茵,地上法治标牌雕塑林立。走进期间能够感受到草的柔嫩,感受到法的威严。

  近年来,桃溪镇司法所长义务兼任红光村法律顾问,调整充实了部分代表、政协委员进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村调委会主任担任村级法律援助站站长,全面负责便民法律服务工作。调整精干警员一名担任红光村“一村一警”专职警员,调整充实涵盖所有村组群众参与的村级治安巡防队伍,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治乱线索滚动摸排,提升村级反邪文化广场阵地建设。在红光三期、四期安置小区增设治安视频监控点 10 处,实现红光小区”雪亮工程”全覆盖。红光小区”雪亮工程”曾在破获重大民事纠纷案件中发挥过主要作用,经典案例曾在 2017 年 7 月受到“舒城平安网”等网络媒体及“每日舒城”等微信公众号的广泛传播。

  建设农民文化乐园

  投资200多万,占地600平方米的红光村农民文化乐园就坐落在红光生活小区的中央。这是红光村民开大会、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课、开展唱歌舞蹈等表演和放电影唱大戏的好去处。这里有先进的音响和放映设备,有投影仪器,有影院式座椅120张,有正常的木制桌椅300张。能够满足红光村民开展大型集会聚会的需要。同时,该文化乐园还对外承接会议、演出等活动,以获取场地租金收入。乐园内部的四面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反映红光历史人文的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从红光村走出去的一些近当代地方名人的简介也悬挂其上,还悬挂有红光村的一些民俗风情图片及红光美丽乡村的发展远景等。

  该村村民还自发成立了由十五人组成的“顺河艺术团”,在“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和每年正月农闲时节无偿为大家表演。表演的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娱乐性趣味性较浓,反映了新时代红光村民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周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