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街镇脱贫故事:王发艮的“志智双扶”脱贫路
在与儿街镇百福庵村,有一位勤劳肯干的脱贫户,他的名字叫王发艮,从入不敷出的贫困户到自力更生的脱贫榜样,他的脱贫致富路生动体现了精准脱贫工作中“志智双扶”的重要性,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铺就脱贫大道,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叫王发艮,家住百福庵村水圩组,本人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务工,以前家里的年收入不足2500元,儿子王浩在黄山学院读大三,学费和生活费开支都很大,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在2015年,我通过书面申请,在本村民组及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中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五年时间以来,我得到党和政府的帮扶与支持,我享受到教育、产业、小额信贷、就业、健康等各项扶贫政策。我的帮扶人对我家也非常关注,经常到我家看看我家的情况,问问有没有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日子过的也越来越好。这几年的脱贫历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扶贫先扶智。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残、因学导致的,但我认为,教育是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途径,几年来,为了能让儿子王浩安心上学,不让孩子在学费和生活费上困扰。我养过鱼,养过虾,还种水稻,农闲时,我还会到我们镇周边打零工,先后做过建筑小工、当过清洁工。在教育扶贫政策和我自己的工作下,儿子王浩在2017年7月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现在在北京顶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月收入八九千元,家庭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我觉得前几年的辛苦是完全值得的。
第二,扶贫更要扶志。这里的志是指志气,作为贫困户,我们不能看不起自己,我们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政府虽然有产业帮扶,有社会保障兜底,但如果我们去被动接受,只能满足我们的基本温饱,也只能改变一时,不能改变一世。我们要主动求变,其实绝大多数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我们都不甘于贫困户,子女们也不想顶着贫困户的帽子,我们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但是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使我们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敢承担发展的风险。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帮扶干部的积极引导下,我积极发展产业,开展农业生产,产业补助降低了我们发展产业的风险,当缺少资金时,政府还给我提供了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在2017年,我家实现务农收入2.32万元,务工收入2.4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8万元,2017年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实现了脱贫。脱贫以后,我的动力更足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自从我脱贫那天起,我就在我的内心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继续努力,实现小康,越过越好。2019年,在我们家庭父子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儿子王浩迎娶了儿媳,现在的家庭生活非常美满。
我想对党和政府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扶,让我们贫困户有了改变现状的机会。”我还想对所有贫困户说:“我们所有的贫困户要自强、自立和自信,要靠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我相信只要肯干脱贫摘帽一定会实现!(吴小飞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