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斑竹园镇: “筑巢引凤”优环境 “腾笼换鸟”促发展
金寨县斑竹园镇地处鄂皖两省交界的皖西大别山腹地,过去这里产业就业基础薄弱,多数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谋生。近年来,斑竹园镇党委、政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了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个到位”优化营商环境
斑竹园镇通过“筑巢引凤”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坚持了“四个到位”。
一是政策宣传到位。专门印制投资指南就本地资源禀赋、各类优惠政策和投资成本等进行详细介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文化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吸引外地客商落户,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截至目前,斑竹园镇已拥有大型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开发等各类企业20余家,通过招商引资带动40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
二是设施配套到位。按照“镇有产业园区、村有产业基地”的布局,先后投资2800万元在集镇建成占地100亩的工业园区,整合资金2000万元在10个行政村建设大棚菜基地和集中式养猪场,并配套中药材服务中心、冷链库、茶厂、有机肥厂等产业项目,对全镇产业基地实施道路畅通和硬化工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先后开通1座省级客运站和7条公交线路改善出行条件,百姓2元可达全镇,10元可达县城。
三是资金支持到位。组织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产业发展实体加大授信和贷款支持力度,办理劝耕贷、创业贷等各种贷款和各类“三变”注资上千万元。先后为家康竹制品有限公司、鼎辰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实了资金对接需求清单。
四是服务保障到位。成立镇村两级服务组织和斑竹园镇商会,在政策支持、土地流转、开工投产、矛盾调解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推进意向性项目落户,及时解决已落户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困难。
“三个优先”促进转型升级
斑竹园镇通过“腾笼换鸟” 拓宽优质企业发展空间,以“三个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优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以林长制、河长制呵护青山绿水,以田长制、路长制守护阡陌良田,通过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逐步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在安徽省工商联、安徽省农发行及县直各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联系龙头企业与本地种养业大户开展合作,大力推广“四带一自”模式,引导各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品。通过积极实施产业基地种植结构调整,培育出漆店村草莓采摘、长岭关村中药材、金山村猕猴桃、王氏祠村食用菌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019年底4个村被评为特色种养业达标村,1个村被评为“一村一品”达标村,60余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近千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项目,800余名贫困劳动力进茶厂、养猪场、大棚基地等地务工。
二是优先发展红色旅游。先后整合上千万元资金对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朱氏祠、红军医院、刘伯承驻地旧址、立夏节起义纪念园等11处省市县革命教育基地进行修缮加固和功能完善,陆续建设和引进红军栈道、“先锋馆”、走马坪红色教育基地、“草地夜行”雕塑等红色文化载体,每年接待党员干部实地教育6000余人次。引进上亿元资金,建设开发了邢湾养生旅游示范区、斑竹园镇康养中心、大别山旅游驿站、登山健身步道、房车露营基地、龙潭冲瀑布群等康养休闲项目,逐步打造出以乡村旅游驿站、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民宿、农家小院等经营主体为支撑,集红色教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田园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三是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一面引进发展了现代化康养中心、精密制造、新型文化传媒等一些新兴产业项目,一面帮助辖区内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再升级。累计种植油茶4700亩,元胡、黄精、贝母等中药材近千亩,全镇现有中药材服务中心1个,灵芝加工厂1家,中药材收购贮藏点20余家。为适应网络营销新业态,全镇共设立1个网络带货直播间,10个电商服务网点,中通、顺丰、韵达等7家快递企业先后入驻,联系金寨职业学校等单位年均组织电商技能培训600余人次,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任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