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裕安区“五张底牌”绘就美丽乡村建设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9-02 08:54:04 【字体:

  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功在当代、利泽后人。“十三五”收尾之年,裕安区依托中心村建设,拓展示范村,结合乡村振兴,做好农村发展文章。截止目前,裕安区共计实施了17个乡镇政府驻地、104个省级中心村、87个区级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今年实施的1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1%。

  一是打造区域整体性,彰显规划“底气”。规划布点上,区美丽办主动联合区文旅局,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区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布局;规划设计上,以区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区美丽办电话会商各乡镇,切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入户调查村民“民意”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民意愿,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和环境协调融合,尽量保持自然生态,减少城市元素,增加“乡愁”因子,努力将中心村打造成六安茶谷与淠水文化的重要节点、乡村旅游的美丽景点、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基点,目前全区已完成17个集镇建成区和104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

  二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焕发农民“生气”。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民主决策,由群众说了算。首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产生村民理事会,形成区级指导、乡(镇)村负责、理事会领衔上阵的工作格局。其次是充分发挥理事会自治作用,宣传动员组织群众主动开展自家建设、环境建设、公共建设;工程投(议)标、安全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管理等,均实行民主公开,各中心村切实构建起规划民议、项目民选、建设民管、支出民审、管养持久、验收透明的民主推进机制,确保问题内部消化,矛盾自我调解。2020年度16个省级中心村共采纳村民意见43条。

  三是发挥主体创造性,融入时代“朝气”。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在验收方案框架内打造“裕安符号”:一是在建设风貌上彰显特色,突出中心村所处山区、岗区、湾区、畈区等不同地貌特征,精心设计打造,使居民建筑、基础配套、村庄绿化等的色彩、格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二是在细节打磨上精益求精,在深入总结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炼出细节打造注意事项,使中心村每个细节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在文化内涵上深度挖掘,以坚持开展“五比五好”,自2013年以来,104个省级中心村每年均举办“五比五好”活动,累计举办了400余次。带动各地广泛开展“遵纪守法户”、“文明新风户”、“发家致富能手”、“孝老爱亲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让文明和谐的正能量正潜移默化为乡村群众的行动自觉。

  四是讲究配套时效性,彰显农村“土气”。立足实际,突出村庄建设重点,合理优化建设内容,把中心村建设重点放在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村庄道路、电力通信、村庄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方面,确保农民能够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住清洁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需要和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精品村。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硬件标准上不盲目攀比,不搞大广场、大门楼、洋草坪等,多栽乡土树种,建设过程中更多采用乡村元素,融入乡村特色。同时,公共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的基本功能要合理设置,符合标准要求,不能拿着美丽乡村的资金去追大、比美。

  五是追求管理长效性,保持农村“老气”。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管理机制,把美丽乡村真正建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对于已建成的中心村,市、区支付2万元,用于104个省级美丽乡村长效管护;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美好乡村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的通知》,建立一个公正负责的民主管理组织,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科学管理制度,落实一条切实可行的长效筹资渠道。(刘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