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跑过马拉松吗? 96.0%受访者:要提高赛事举办规范性
在年轻人中,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为了挑战自我或者强健体魄,不少年轻人开启了“跑马”生活,很多城市也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中国田径协会2019年3月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的赛事共计1581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5.1%的受访青年觉得身边跑马拉松的人多,96.0%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提高马拉松赛事举办的规范性。
受访青年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
45.1%受访青年觉得身边跑马拉松的人多
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罗浩来自安徽合肥,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他已经跑过两次半程马拉松。2018年,罗浩参加了合肥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那是他第一次跑马拉松。“我平时经常踢足球,体能还不错,在校运动会长跑比赛中也多次夺得第一,对跑马拉松有一定的信心,就报名了”。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陆齐(化名)跑过两次半程马拉松、一次全程马拉松。说起参赛原因,他表示自己本科的时候,当过两年兵,体能比较好,就想尝试跑一跑马拉松。
调查显示,55.4%的受访青年跑过马拉松,其中62.3%的男性受访青年跑过马拉松,比例高于女性青年(47.5%)。
“我虽然没有跑过马拉松,但是我很喜欢长跑这项运动。”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的张跃(化名)是个90后,上学的时候曾加入了一个跑步团,每周都要进行长跑。“我现在工作了,平时比较忙,但只要有时间,也会跑个三五千米,最长的还跑过10公里”。
张跃觉得,跑步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释放压力,“我身边有不少人会进行长跑,也有人参加过马拉松比赛”。
调查显示,45.1%的受访青年觉得身边跑马拉松的人多,30.67%的受访青年觉得一般,17.4%的受访青年觉得不太多,6.9%的受访青年觉得非常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跑马拉松的行列中。有的人可能上学时跑个800米或者1000米都费劲儿,为什么现在反而愿意跑马拉松了?”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分析,年轻人热衷跑马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追求时尚。“马拉松运动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时尚的运动。年轻人需要获得一种存在感、被认可感。有的人可能希望通过参加马拉松比赛,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体现出自己是时尚的、健康的,这是追求美好积极生活方式的表现”。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卢长宝认为,参加马拉松这项运动体现了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彰显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对年轻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有重要意义。
96.0%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提高马拉松赛事举办的规范性
罗浩回忆,自己第一次跑马拉松,在比赛开始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练习长跑,但是跑过的最长路程也没超过10公里,“我第一次跑马拉松的时候,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心态、体能都没达到最佳状态。跑了6公里后就被卡在人群中,速度远低于自己的预期。跑了15公里后,我觉得自己的体力明显下降,完全是靠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好在赛道附近的环境我都熟悉,能尽快把心态稳定下来”。
“第一次跑马拉松,我感触最深的是,节奏非常重要。” 罗浩觉得,马拉松看似是万人齐跑,但对于个体而言,掌握自己的节奏很重要,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和能力,随时调整。
“我听一起跑步的朋友说,跑马拉松过程中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比如套牌(一个号码多人使用——编者注)、作弊等。”陆齐觉得,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体育精神。
调查显示,受访青年觉得马拉松赛事中的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主要有:跑步过程中作弊(49.7%)、哄抢能量补给(43.7%)、破坏沿路环境卫生(42.3%),以及赛事组织混乱、影响城市正常交通(40.2%)等。
王宗平认为,参赛者既然选择了马拉松这项比赛,就应该自觉地遵守规则。“有的人刚开始跑半程马拉松,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慢慢进步之后,可能就会缩减到1个半小时。跑全程马拉松也是,有的人开始可能会花5个小时,但之后可能会缩减到三四个小时,没有必要去作弊。如果为了成绩好看而作弊,我觉得是虚荣心在作祟”。
罗浩觉得,现在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不够规范,没有根据选手的实力进行分区起跑,导致比赛开始阶段特别拥挤,有实力的选手在前几公里内,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现在已经有不少赛事开始根据参赛者以往成绩进行分区起跑,2019年北京马拉松比赛就是一个例子”。
调查中,96.0%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提高马拉松赛事举办的规范性,其中43.4%的受访青年认为非常有必要。
卢长宝分析,马拉松行业的持续增长与地方政府、企业有关。“对企业而言,推广马拉松运动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需要,属于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它们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获得收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借助马拉松传播和创造区域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并建立区域知名度。当然,也应看到,随着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一个好的项目可能走向‘泛化’。如果是这样,就有可能让年轻人失去兴趣,所以要注重赛事的质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洪静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