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三代人的传承接力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4:45 【字体:

  来过淠史杭的人都会惊叹她的宏伟,她的壮丽。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水利工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泽润两省四市,滋养万千炎黄子孙,她是屹立在皖西大地上的水利长城,守护一方,安澜不惊。我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目睹和记录着淠史杭如何在新时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充分发挥调控自如的灌排体系发挥效益;作为家中第三代水利人,我知道,淠史杭工程被人民誉为“生命之源”这四个字,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历程。

  1958年,我的外公从上海的警备区来到淠史杭,从那时起,我们一家便与“水”结缘了。当年的8月灌区开工兴建,经济、技术极其困难,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施工。外公回忆,从山岗上到渠道底,肩挑的、手抬的,所见之处都是人,如果同时喊上一声,那便是地动山摇的震撼。后来的新闻报道也证实了当年该工程日上工50万人、最高日上工80万人。这是一场人民治水的浩荡战争,也是这场战争,让身经百战如常事的外公,也被深深震惊了。

  “这些人不是军人!全是老百姓啊!”是啊,他们都是普通人,可他们齐心协力、勇于奋战的精神不输战场上的军人。他们没有枪炮,可他们手中的铁锹扁担就是武器。他们自带口粮,甚至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败他们。他们遇山切岭、逢川架槽,用最简易的“武器”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人的年纪越大话越少,可忆起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还是会打开话匣子,陪外公聊天有两个话题是可以说一整天的,一个是上战场,一个是淠史杭。

  经历过战争的人更有家国情怀,外公就是这样的人,国家最大,人民最大,小家庭是排在末尾的。1962年,外公在龙河口水库参加建设,那时我的母亲一人和他在工地生活,通常他一出差就是几天,年仅5、6岁的母亲就只能一个人住在工地宿舍。“白天还好,晚上都回家了,就我一个人,外面风刮得呜呜作响,怎么不害怕?”母亲回忆说。有一次出差一个多星期,留下的饭票也吃完了,母亲只能在房间里挨饿,好不容易等到他回来,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他回到了工地上。一个孩子哪里懂什么家国情怀,哭着找到他,本就饿着肚子,却又被训斥了一通。很多年后,母亲还会把这段往事拿出来说,外公总会提高嗓门正义凛然地说:“国家大义面前生死都不在乎的,饿两顿有什么值得说的!”

  “我走哪都把你带着。”这是母亲对我承诺的话。母亲是个普通的仓库保管员。水利人有个特殊的时期,叫“汛期”,这几个月是要24小时都有人在岗的,一旦有险情,便要冲上去,常常半夜调防汛物资,她便带着我上岗。小一点的时候会把我包在包被里,拴在背上背着,大一点就经常把迷迷糊糊的我放在她的自行车上。我还有印象,半夜看着黑乎乎的土路,害怕得抱着母亲。她都会标榜自己靠谱,不会像外公那般把我留在家里。我平时很喜欢和她一同去单位,但大半夜里灯火通明却并不热闹,那时候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平日里笑语盈盈、嘻嘻哈哈的叔叔阿姨们,在那种时候总是忙忙碌碌,眉头紧锁,不逗我玩耍了。

  我儿时很多记忆都源自家门前的淠河,小学时和同学们玩耍,一次说起淠河是很多爷爷奶奶们挖出来的,同学们会笑我吹牛,“那么大那么宽的河,是神仙爷爷挖的吧!”只要说这个,我就会气得想打架。

  再大些的时候,我会和同学倾情诉说,淠史杭是根治洪水的,是很多老一辈人创造的奇迹……可当我工作时,又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这是一首淠史杭工程未建成时期的皖西歌谣。皖西属于丘陵地区,小时候我们住的地势低,所以对儿时的我来说淠史杭就是对付洪水的,随着参加工作,我明白了淠史杭并不仅是根治洪水的,不仅是一条河,她还是一个网,巨大的水网,有着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而她还在持续地更新改造,她的功能也将越来越先进。

  “淠史杭工程太大了,难怪过去没建成时候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是一位新华社记者说的。原本他打算在灌区里拍摄两天,后来发现两周可能都跑不全,他问我,你是否把灌区内所有的地方都跑全了?在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灌溉区域里,有6万多座建筑物,有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还有21万多座塘堰……想跑全太难,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努力下,一定能跑全,因为我的心中拧起了一股力量,这是传承赓续的烙印,有了它,我就有战胜困难的无上法宝。

  淠水悠悠,往事历历。过去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像定格的画面,流淌在这条河里,而这种精神,这股力量就像眼前的水流,虽经过60载,却依然在激情澎湃地谱写昂扬震撼的乐章。

  每每站在渠道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紧随而来的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水利人,正是有了前辈们肩挑手抬、血汗凝铸的坚实基础,才让我们今天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而我们今天必须做的,就是把淠史杭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用这股力量感染更多的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福祉,贡献更多的力量。(蒋常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