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让城市“呼吸”更顺畅
——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纪实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29 09:45:16 【字体:

  六安境内河渠纵横、湖库众多,是一座傍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治水历史跨越千年。

  近年来,我市聚焦城市“排水、净水、蓄水、治水”四个环节,立足长远做好“水”文章,着力破解城市排涝难、污水处理能力差、水生态修复缓慢、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5月,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提升排水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解决好城市排水防涝是事关民生问题和城市安全的重要工作。我市以升级排水防涝工程为抓手,缓解城市内涝压力,为建设海绵城市打下了安全基础。

  经常路过长安南路(银波大厦门前)的市民都知道,每年汛期,只要雨量稍微大一点,这里的路面就会出现严重积水,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2019年,我市联手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开启对六安涉水项目进行系统治理,通过城区供排水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城区重点积涝点改造工程以及迎宾大道沿线易涝隐患点改造工程等,对包括长安南路(银波大厦门前)在内的22处历史积涝点进行系统整治,基本消除了内涝积水区段,从根源上解决了中心城区部分路段“逢大雨必涝”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通过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选择合适措施,紧抓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让城市不再‘内涝’。”六安三峡水管家公司工程管理部项目负责人郭宝航表示,今年的汛期,暴雨也下了好几天,但六安经受住了考验,并没有出现“内涝”现象。

  除整治易涝积水外,我市还通过增设地下管网、更新排涝设施的方式,不断提升排水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针对城区地下管网建设密度低、标准不一等问题,制定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提高新建项目排水管网设施设计标准,提出淹没出流的管道水力坡度线至少在地面以下0.5m的新要求,实施雨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改造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心城区4座排涝泵站,新增张小园和苏大堰支渠2座排涝泵站,改造大雁河和平桥2座排涝泵站,总抽排流量达142.1m3/s,有效保障了市政雨水管网和行洪水体低水位安全运行。

  增强净水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

  位于中心城区的九墩塘公园,是市民学习、旅游、休闲的好地方。九墩塘环绕在九墩塘公园的外围,是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2013年解放路地下停车场工程建成以来,一直存在水体渗漏现象,同时由于内源、外源污染,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多次爆发蓝藻,市民反映强烈,治理迫在眉睫。经过多次方案论证设计后,九墩塘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通过防渗治漏、塘底清淤、分流截污、引水活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让九墩塘的“黑臭”现象彻底改观,重新恢复了岸绿水清。

  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公司总经理黄荣敏告诉记者,作为“管家”,他们首先围绕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对我市现有的雨水污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排查。实施深度净化塘、导流明渠开挖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完成城区14条黑臭水体整治,消除比例达100%。同时,以污水设施改造和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净化河水质量,为海绵城市建设营造长治久清的水环境。将城区分为8个污水汇水片区,全面排查污水管网配套情况和管网错接漏接、破损等问题。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6座、中水厂1座、污泥处置厂1座。

  据介绍,与2019年初相比,截至2022年底我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4.9%已提升至68.37%,污水总处理能力也由2019年的18.5万m3/d提升至41.5万m3/d。

  扩大蓄水空间,修复城市水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治水,也要蓄水。近年来,我市利用自然和人工两种手段,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凤栖湖湿地公园既是一座生态公园,也是城市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漫步在公园中,青草依依,水流潺潺,丰富多样的花草与清澈的河水相得益彰。

  据市园林处副主任唐世清介绍,原先公园内道路泥泞,空间狭窄,景观性差,道路两侧多为农田与洼地。后期设计时以“保护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为原则,以“弱干扰设计”为手法,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境为目标,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近自然湿地生态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休憩活动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市依据绿地分布现状,着力构建“生态廊道+公园绿地+道路绿化”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格局,建设淠河总干绿廊、铁路生态绿廊、凤凰河绿廊等6条生态廊道,新增凤栖湖湿地公园、市民广场南游园等528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建成城市绿道支路网170余公里,主城区绿地面积达到3214公顷,涵养水源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同时,利用以水生植物修复为核心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增强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以九墩塘水系植被恢复为例,选择黑藻等沉水植物,放置河道中央净化水体;选择梭鱼草等挺水植物,种植在河道坡脚,发挥护坡防冲刷、消减污染物、遮挡沿河排污口三重功效;在岸线土壤裸露的地方选种垂柳和水沙草等湿生草本植物,起到固坡作用。并且,在老旧小区改造、修建停车场、改扩建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中,因地制宜嵌入屋顶绿化、植草沟、干湿塘、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整体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蓄滞能力。在主城区修建5个雨水调蓄池,容量达3.3万立方米,在发挥调蓄作用的同时为城市补充生态用水。

  创新治水模式,优化城市水资源

  走进长江环保集团六安水管家公司集控中心,一块智慧调控系统大屏矗立在面前,水务资产、管网现状、调度情况等一目了然,上面闪烁着时而变化的数据与全市的涉水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数字巡检、运营管理、一体化调度等功能可实时运行。

  这是六安“水管家”的“智慧大脑”,也是三峡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

  近年来,我市聚焦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政企不分、职能不明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全面转变治理思路,引入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专业力量共建城市“水管家”,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海绵城市增添智慧力量。

  据六安水管家总经理李晓春介绍,智慧“水管家”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一张网”,对城市涉水设施实现控制智能化、数据资源化、管理精准化、决策智慧化,重构城市水系统,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构建。六安智慧“水管家”治水模式,被列为2022年度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

  统一调节供水、调度污水处理,生成降水模型、发布排涝指令。如今,依托“水管家”智慧调度系统,我市可以实时监测城市涉水设施,目前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41.5万吨,污泥日处置能力280吨。此外,全市还建立了地下管网综合安全监测平台,将639.3公里雨水管线、14454个雨水井、24798个雨水篦子等雨水排水系统纳入监控范围,动态监测道路积水、河流水位。政企合作的智慧“水管家”模式已经成为六安的一张新名片,也必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安样板。(记者 张世巧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