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林伯襄:从金寨走出来的教育家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10 10:14:44 【字体:

  林伯襄在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的4年时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取国内其他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刻苦勤奋,后来大都成为栋梁之才,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9年第三届英文科的学生黄玉璋,在其《河大回忆录》中写到:“留美学校头两届受林校长影响很大。林校长为人正派,热心校务,听课查斋,对学生要求严格,甚至连脖子纽扣不扣也不放过。他虽不召集学生讲话,但时常和同学交谈,特别着重身教。同学们对他都亲而敬之,从而为留美学校树立了严肃的校风……学生们在林校长的教导下学习踏实,对河南后来的教育、文化诸方面有较好的影响。”

  林伯襄在任预备学校校长时,对学生录取严格把关。当时,国民党某师牛师长的儿子不符合入学条件,先生就拒绝其入学,并公开声明“他入学我弃校”,迫使牛师长强行送子入学的计划未能得逞,从而保障了生源的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事后,他作诗云:“为官不以将军势,做事当为时代华。”

  1922年,林伯襄应河南省教育厅邀请到当时的省会开封工作,任第一科科长,主管教育经费和人事任免,这在有的人看来是个“大肥缺”,可林伯襄在任职期间一尘不染,是出了名的清官。他坚持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整顿全省学堂,实行学校会计独立,并创办“高等学校豫籍学生贷金制”。林伯襄任职期间,除月薪外,另有200元特别公费,他从不私用,即使因公也力求节省。一次,事务人员将修缮校舍留下的木片、刨花送了一些到他家,他却当即派人送回,并告之说:“公私界线要划分清楚,作事务者对此尤当注意。”这个事务人员对别人说:“林老头这样怪,我真没见过!”也有人讥笑他的行为,对此,他曾作一联自解:“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有行耿而介者乐夫。”

  与之相反的是,林伯襄却利用职务之便掩护过不少革命青年,其中包括同乡族人、红四方面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林维先,还有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等。特别感人的是,他还鼓励和支持其子林承萃走上革命道路。

  1930年冬,林伯襄的儿子林承萃到上海,在中央训练班和中央军委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1933年被叛徒出卖,遭国民党逮捕,后押往南京。敌人对他用尽酷刑,但他宁死不屈,严守秘密,两个月后被活埋于雨花台乱石丛中,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林承萃为国献身的壮举尘封了16年,直到1949年解放时,林伯襄才得知真相。不少同志对林伯襄老年丧子表示痛惜,每当有人提及此事时,林伯襄总是淡淡地说:“革命是不可能没有牺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伯襄以开明士绅身份被邀请出席河南省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副厅长。他感慨道:“吾早年曾渴望以教育致国于富强,以科学开启民智,结果事与愿违……今天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我才亲眼看到民智大开、国运蒸蒸日上。”当时的林伯襄已经73岁了,但他布衣荆杖,精神振奋,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勤奋工作,为河南的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迁往郑州,林伯襄体力不支,未能随往。1956年11月26日,林伯襄逝世,享年78岁。当时,河南省各界人士怀着巨大的悲痛,络绎不绝地前往开封吊唁林伯襄,特别是河南大学的很多师生都泣不成声。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嵇文甫、省教育厅厅长高镇五及河南省委统战部领导等亲临吊唁,并主持召开追悼会,追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下)(胡遵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