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乐舞千秋,皋陶与《大夏》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5-18 10:17:33 【字体:

9ef3842c497b40f9b491d946be206d1d.jpg

  皋陶生于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时代,是东夷集团的氏族领袖。

  皋陶在部落联盟舜、禹时期,改革制定刑法,担任最高司法长官。他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

  《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六”为今安徽六安市城区及周边地区,这是六安别称皋城的由来。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司法鼻祖的皋陶,六安史学界专著较多。但是,皋陶以大禹治水为内容创作大型音乐舞蹈《大夏》却鲜为人知。

  皋陶的《大夏》改革之前乐舞以图腾崇拜、敬神、原始宗教仪式为内容,将“大禹治水”这个历史叙事融入乐舞,开创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先河,对后代乐舞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皋陶也是中国音乐舞蹈史诗的鼻祖。

d65b19c7b1e64f6d8ad7bfb4dce5a7c4.jpg

  令人神奇的是,皋陶《大夏》弘扬的大禹治水精神,四千多年后,在皋陶的封地故国六安结出了硕果。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六安治水大军用简陋的工具,在山岗、丘陵挖出一条条人工河,创造出人间奇迹、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大禹、皋陶先贤们改造山河、造福于民的精神延续。

  发掘皋陶乐舞思想,将《大夏》的大禹治水与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关联,做好这篇“文章”,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做初步探索。

  皋陶创作《大夏》记载于《吕氏春秋》,并为学者们广泛采用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夏龠》即《大夏》,皋陶创作《大夏》被后来学者们在专著中广泛采用。如《中国古代乐舞史》“第二章 夏代乐舞”。专业教材《中外音乐史·中国部分》在“一、传说中的乐舞”章节中均采用《吕氏春秋》中记载皋陶创作乐舞《大夏》的内容。

  因此,“《大夏》乐舞是皋陶创作的”在音乐界、史学界没有异议。

1d4933f109c3429c83b44bceb811577a.jpg

  乐舞《大夏》是弘扬大禹治水的英雄赞歌

  《大夏》在西周建立时被周公定为“六乐”之一,纳入礼乐典章制度。在祭祀等重大节日时按照等级程式化演出。《礼记》曰:“八佾①以舞《大夏》”说的是在天子的庙堂上演出《大夏》由64人排成八行八列。

  《大夏》有9个章节。表演时64人手拿吹管乐“龠”头戴皮帽、穿白裙、裸露上身,伴随着鼓声,边舞边吹,载歌载舞表现大禹治水盛大的劳动场景,敬拜作为山川神的大禹。

  文献中没有记载演员的性别,以笔者浅见,演员应当全部为男性。理由是:皋陶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乐舞是礼仪性重大的政治活动,敬神、祭祖这类与神沟通的活动是庄严肃穆的,讲究身份和地位。到了西周更是男尊女卑,女性完全被排除在政治、文化活动之外。

  《大夏》是宫廷雅乐,即便在春秋时代,观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也为数不多。《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季扎观乐”对《大夏》的感受。

  季扎是南方吴国的贵族公子,王亲国戚,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是“六乐”的制定者。季扎请求观看礼乐之舞,开开眼界。鲁是小国,值得骄傲的就是礼乐之邦,于是如数家珍将《大夏》等乐舞上演了一遍。

  演出的节目有《大夏》、《大邵》、《周南》、《召南》以及中原一些国家的“国风”。季扎观后感慨万千,对每部作品发表了点评。

  季扎对《大夏》评价是,真美啊!像这样勤劳品德又高尚的人,除了大禹,谁能比得上呢?

  从“季扎观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周朝制定的“六乐”,虽然对《大夏》作了推陈出新的增减,但“大禹治水”这个主题、主旋律被保留了下来。

  从皋陶创作《大夏》到“季扎观乐”大约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一部乐舞能持续这么长时间还在演出,令人惊叹。

  《大夏》之前的大型乐舞以图腾崇拜、敬神为主要内容,不具备史诗性质

87feaf13011f4f64ad46d086b472d770.jpg

  周朝建立后,将黄帝、尧、舜、禹、夏、商、周7个时代,最经典的6个乐舞定为“六乐”即“六代舞”,分别为《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其中《云门大卷》《大章》《大韶》是在《大夏》之前的乐舞。

  黄帝之前,更早的乐舞在先秦文献中也有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上古时期“葛天氏之舞”的《广乐》、伏羲氏的《扶来》、女娲的《充乐》、神农氏的《扶持》等,但这些乐舞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比如,黄帝不是信史,但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在周天子宫中隆重上演,所以乐舞《云门大卷》是信史。

  本文对黄帝之前,上古时期的乐舞不作赘述,对《大夏》之前的《云门大卷》、《大章》、《大邵》三部乐舞的内容作叙述。

  1.“六乐”之首黄帝的乐舞“咸池”即《云门大卷》是祭天的具有黄帝部落云图腾崇拜意义。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懈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中国古代乐舞史》:“《云门大卷》或分作‘云门’‘大卷’相传为黄帝的乐舞,乐舞歌颂黄帝功绩,称其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如云。

  据《左传》载‘黄帝氏以云为纪’故《云门》又称为《承云》,为承受祥云福佑之意,具有一些图腾崇拜意义。

  据传说《云门》还有《咸池》之别称,‘咸池’为天上主宰五谷的星斗,因此《云门》可能兼具祈求农业丰收的意义。

  周代制礼作乐时将《云门》列为‘六乐’之首,用以祭祀天神。”

  2.尧的乐舞《大章》是祭天神或是祭地的。

  《吕氏春秋·仲夏纪 ·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辂置缶而鼓之,乃拊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中国古代乐舞史》:“《大章》相传为尧帝的乐舞。尧即帝位,命质创制乐舞,质模仿山林溪谷之声创作了乐歌,伴以用麇鹿皮蒙制的鼓,以及石磬、瑟等乐器演奏的乐曲,跳起百兽舞,用以祭祀上帝。据古籍记载,《大章》乃是‘言尧德章明天下也’。

  周代制礼作乐时将《大章》(《大咸》)列入‘六乐’,属于文以祭祀地示。”

  《吕氏春秋》记载《大章》是祭上帝(天帝)的,《中国古代乐舞史》认为是祭地的。

  3.舜的乐舞《大邵》是祭四方神或有舜部落凤凰图腾崇拜意义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中国古代乐舞史》:“《大韶》简称为《韶》,‘韶’或作‘磬’、‘招’,又名《九韶》、《箫韶》、《虞》等。

  相传为舜的乐舞,为舜的典乐官要在舜的乐舞思想指导下作成的,为歌颂舜能继承尧之德。据说此舞内容丰富深厚,音乐和舞容优美动人。周代制礼作乐时将《大韶》列入‘六乐’,用以祭祀四方神,是古代宫任乐舞中文舞的代表作。”

  《史记·夏本纪》原文:“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后代学者据此认为《大邵》具有舜部落凤凰(鸟)图腾意义。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大夏》之前的这三部乐舞是以图腾崇拜、敬神为主要内容,具有原始宗教性质。虽然有歌颂首领的内容,但多是务虚的颂扬。其中或有农耕、狩猎等生产、生活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属于舞蹈元素。因此,不具有史诗性质。

  《大夏》对后代乐舞的影响及历史贡献

9217d6a1ef3a4e458a54757bed7cf901.jpg

  皋陶创作的《大夏》在形式上与原来的乐舞一脉相承,但是在内容上“以叙事入乐”改变了乐舞的性质。在乐器上率先使用吹管乐“龠”。“龠”后来成为乐舞中文舞的标志性乐器和道具。

  原来的乐舞以图腾崇拜、敬神为主,《大夏》承前启后保留了敬神的宗旨,将大禹治水作为这部乐舞的主要内容,歌颂大禹、歌颂当代,为现实政治服务。

  这种文化性质上的演变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来商、周两代的乐舞都以现实为题材。商朝的《大濩》歌颂商汤伐桀。西周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唐朝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也是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夺权后,以现实为题材,宣扬李世民勇武、智慧、正统。

  “以叙事入乐”以现实做题材,为原始乐舞注入了活力,用音乐舞蹈讲故事,对编舞、音乐、演员都是一项新课题和挑战,从而推动了汉族音乐舞蹈的发展。追根溯源,《大夏》是中国音乐舞蹈史诗的源头,也是舞剧的雏形。

  “礼乐”是古代文化、教育、政治典章制度,儒家认为合乎“礼乐”国家就健康运行,“礼崩乐坏”预示国运的衰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禹时期“执玉帛者万国”表明当时邦国林立,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咎繇(皋陶)作耒耜”表明禹时代已摆脱原始农业,进入耒耜阶段,农业生产有了质的提高。大禹治水成功,表明劳动工具有了很大改善。这些为剩余价值、私有制、国家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大禹治水定九州,划分地域,确定赋税、贡品,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行政机构。

  《大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部落联盟制向王国制过渡、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历史节点下产生的。

  乐舞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主要载体,皋陶《大夏》歌颂大禹、神话大禹,客观为“禹传子”夏朝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从而推动了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这是皋陶及《大夏》的历史贡献。

  皋陶《大夏》对繁荣六安经济文化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皋陶创作《大夏》歌颂大禹治水,表达了华夏民族不畏艰难改造山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发掘、利用这个历史资源,笔者浅见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六安的知名度,将音乐舞蹈史诗、舞剧的源头定位于皋陶创作的《大夏》、定位于皋城六安。打造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另一张名片是红色文化),积淀城市文化底蕴。二是围绕开展群众性音乐舞蹈,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具体设想如下:

  (一)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论证皋陶创作的乐舞《大夏》在中国音乐舞蹈史诗、舞剧行业中具有源头性地位。

  (二)请专业人员编制《大夏》乐舞,作为六安的保留文艺作品。在城区建立或改建“皋陶乐舞广场”。在六安申办全国性的诸如《大夏》杯广场舞、《大夏》杯舞剧大赛之类的大型文化活动,定期举办。

  (三)将《大夏》弘扬的大禹治水精神,与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关联起来。开辟旅游专线,线路:皋陶祠——英布(《史记》说是皋陶的后代)墓——淠史杭五大水库——淠史杭景区——六安版的乐舞《大夏》演出——游客登台演出自娱。

  (四)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建立服务于“广场舞”大赛的配套的产业,进而扩大丁集、西商、康桥小镇婚纱业的生产项目,以及舞蹈服装、服饰、道具、灯光的生产租售等服务业项目。(许大鹏)

  (感谢安徽大学六安籍博导,鲍恒教授对本文作指导)

  注解:①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行,三十二人。士用二行,十六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