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红色“鬼妹”,浩气长存大别山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5-19 09:37:19 【字体:

  大湾村展馆里展出的“鬼妹”徐德英照片。

  “走进大别山,任何一座荒野中的孤坟都可能是无名烈士墓,任何一个山中老人都可能是红军老战士。”

  从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桥边街往北经过一个叫长岭岗的连绵山头,绕过一道道曲折向上的山路,一座破旧的三间土砖房屋掩映在丛林之中。老房后面的山坡上,有一座孤坟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墓碑上镶嵌了一张红军女战士的彩色遗像,这个红军女战士,在她的后半辈子生活中一度被称为大别山里的“鬼妹”。

  2021年5月,记者在今天的大湾村展馆内,也看到了这张彩色的“鬼妹”照片。照片上的“鬼妹”一只眼睛已经永久失明,半张脸庞上满是一道道凸起的长长的刀痕印记。

  “好疼啊!”记者看到这张照片时心紧紧缩在了一起。照片旁边还有一张照片,那是一只年代已久的银项圈,据说,当年就是这个银项圈挡住了砍向“鬼妹”的致命一刀,救了她的命。

  “鬼妹”真名叫徐德英,小名英子,1914年生,大湾村周湾组人,中共党员。曾任商城二区四乡苏维埃妇联会主席和团委书记、商城二区苏维埃主席、固始县委秘书。在那个年代,徐德英不仅是一个敢于冲破婚姻禁锢的烈女子,还是一心追求革命有胆有识的知识女性。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燃烧在徐德英心里的革命热情就被苏区“大肃反”的屠刀无情地扼杀了。“鬼妹”这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在“大肃反”的屠刀下,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鬼妹”。

  苍白的文字不足以还原一段泣血的历史。为了找寻这段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记者近日深入到大湾村周湾组,经过多处打听,见到了“鬼妹”徐德英的后人。

  “母亲年轻时是红军女干部”

  “对,她正是我的母亲。”现年77岁的金龙云是徐德英最小的儿子,现家住大湾村周湾组(桥边街道),虽年过古稀,从眉目上仍能看出其年轻时候的俊朗模样。随着年龄渐长,对过去事情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却仍能说出一些关于母亲徐德英的故事。

  “母亲是独生女,以前长得很好看,在笔架山农校读过书。”金龙云老人片段式的回忆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为了寻找更为详实客观的那段历史,金寨史志室主任胡遵远多方查阅搜集,从网上购买了曾经记载了“鬼妹”那段革命历史的书籍。

  据载,徐德英出生在商城县的洪湾(最初属于河南省),解放后划归安徽省金寨县。徐德英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大山坳里的农民,成亲后多年直到30岁才生了她一个女儿。三岁的时候被逼裹小脚,六岁被送到叔叔的一所私塾里识文断字,1926年因为娟秀的文字和扎实的古文功底,被当地的洋学堂笔架山农校录取。

  在笔架山农校,徐德英参加了“青年读书会”,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认识了时任中共商南特委委员兼少共书记学长周维炯。1929年“立夏节起义”后,1929年5月8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红三十二师成立后,因地方上急需干部,徐德英被派到商城二区四乡苏维埃担任妇联主席和团委书记,同大姑娘、小媳妇们为前线指战员打草鞋、洗军衣,慰问并帮助护理伤病员。红三十二师成立后首次攻打并解放商城县政府成立苏维埃政府。当时徐德英还写了一首颂扬周维炯的革命歌曲《不忘英雄周维炯》唱响大别山。周维炯赏识徐德英的才华,将她由地方调到红三十二师,分管宣传工作。因为是小脚不能随军上前线,1930年2月,又回到商城二区出任苏维埃主席。同年6月大别山苏区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徐德英被派往中共固始县担任秘书。

  “银项圈救了我母亲的性命”

  1931年,周维炯和许继慎先后在张国焘肃反运动中被秘密杀害,1932年,徐德英和被认定为“改组派”或“第三党”的苏维埃干部也被押上了刑场。

  “我曾经听我母亲说过那段可怕的往事:在金寨县一个叫月亮地的地方,我母亲被刽子手砍了两刀,我姥姥为救母亲在那场处斩行动中中枪身亡。”金龙云说。

  记者在大湾村探访周边村民,提起“鬼妹”人们多少都知道点她的故事。特别是年长的老人们依稀都还记得那位左眼被大刀砍瞎、脸部留有大片疤痕、左手只剩大拇指的“奇怪”老人。这场磨难让徐德英的革命人生画上了句号,变成了隐匿于山乡的人间“鬼妹”。

  在金龙云老人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一件徐德英老人的遗物,那是一只银项圈,据说当年是这只银项圈救了徐德英老人的命。

  金龙云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家中一处做旧的木箱里掏出了一块被包裹得很严实的红色花布,一层一层打开后,露出了老人口中所说的“救命的银项圈”。这只银项圈被她的后人珍藏了起来,成了家中的“传家宝”。

  “晚年被评定为红军失散人员”

  “我爷爷奶奶成家后,到金寨开了一家杂货店维持生活。”徐德英的孙子、今年55岁的金作富接过了话茬子,幼年时金作富曾跟随爷爷奶奶一段时光,现在大湾村桥边街道做着当年爷爷奶奶的老行当——售手工挂面和当地土特产。金作富说起奶奶,脑海里仍留有很多记忆。

  在“肃反”中死里逃生后,“鬼妹”徐德英回归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她的那段烽烟四起的历史从此和身处的大别山融在了一起。那时,曾和徐德英有过“娃娃亲”之约的金兴江,因在徐德英几次的生死劫难中舍命相救,终于赢得了她的芳心,他俩终于走到了一起。后因多次搬迁,徐德英举家住到了大湾村的一处深山老林里,成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农民,生活过得很艰难,徐德英想要申冤,却又无门。

  1947年8月30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三纵八旅就驻扎在金家寨镇上。在刘邓大军中有一大批高级将领,都是从大别山区闹革命出去的,他们对张国焘当年借肃反清除异己建立个人统治的滔天罪行一清二楚。在金兴江的陪同下,徐德英斗胆找到旅部陈述自己的冤情,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与同情,也让徐德英看到了希望。

  直到1985年,百名将军云集金寨,参加“立夏节”起义54周年纪念大会,有三名开国将军严家安、张贻祥和李振兴因为寻找“当年三十二师漂亮的宣传员”徐德英,阴差阳错碰见了“鬼妹”。李振兴清楚地记得,徐德英还是他当年入团介绍人。此后,李振兴和几个老将军一起为徐德英的冤情做了申诉,在徐德英“蒙冤”56年后,终于被评为红军失散人员,每月享受30元固定补贴。

  “鬼妹”晚年爱讲自己的红色革命历史

  我们在采访徐德英老人事迹时,接待我们的是老人的孙媳妇祁道莲。祁道莲今年已经58岁,和晚年的徐德英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在她的印象中,奶奶性格乐观开朗,也很慈祥,儿孙们都很尊敬她。

  “奶奶喜欢唱革命歌曲,逢人爱讲自己年轻时参加苏维埃时期的红色历史。”祁道莲说,奶奶唱革命歌曲精神激昂、嗓子清亮,常常吸引一些孩子和老人驻足倾听,她最爱讲述她在笔架山农校闹革命时候的事,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一说到兴奋处,她又唱了起来。

  “奶奶和我们说的最多的话,是现在时代这么好,你们一定要走正道,好好干。”祁道莲告诉我们,奶奶的这些话一直印在心坎上,并激励着他们。这些年,她和爱人勤俭持家,孝敬老人,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小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也和气美满……

  “鬼妹”徐德英于1994年12月28日在大湾村周湾组去世,享年80周岁,葬在其家老宅后。

  一段泣血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采访结束,金龙云老人颤颤巍巍从木椅上站起来,他的儿子金作富、儿媳祁道莲应我们的请求带着我们去看看徐德英老人的墓。在那一道道山岭中,徐德英老人的墓地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阳光洒在墓地上,四周小鸟鸣叫,青草摇曳。通往墓地的山路因为其他原因通畅问题多了些障碍。老人的孙媳妇希望能尽快将山路修平整,能让后人们多来祭奠祭奠这位大山里的女红军战士,让大别山里的这段令人唏嘘的红色“鬼妹”故事不断传扬。(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恒 谢菊莲/文 陈力/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