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重阳节,听听老人心里话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2 09:14:30 【字体:

  秋高气爽的日子,蓝天白云下,市区一些公园广场里,三五个老年文艺团队正在排练节目,或翩翩起舞,或吹拉弹唱。他们意气风发,劲头十足,准备在重阳节的各种文艺比赛上展示风采,拔得头筹。

  这样的场景,是我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市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从政府组织机构到民间企业团体,多方施策令老龄事业和产业加速发展,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我市老年人养老呈现出多元化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还有一部分老人随子女迁徙,过着“候鸟式”的老年生活。

  居家养老不孤单

  风烛残年时,心有千千结。人到老了,最害怕的恐怕就是儿女不在身边。

  69岁的朱大爷和老伴,住在城区金桥小区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吃穿用样样不缺,就是少了儿孙的陪伴。年轻时,一双儿女学习优秀,都考取了名牌大学,后来女儿去了新加坡发展,儿子在广州定居。令人羡慕的城市、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朱老骄傲的资本。

  上了岁数,朱大爷颈椎不好,常常头晕不适。老伴则心脏不好,每天离不开药。“一来在六安生活惯了,亲戚朋友都在这里,不愿意离乡背井。二来孩子们都忙,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拒绝了儿女的多次邀请,又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两口成了空巢老人。但他们并不孤单。每天早饭后,老两口就去社区玩儿,朱老和老朋友下下棋、聊天儿,老伴则跳跳广场舞、健健身。中午不想做饭了,就在门口小吃店点两个爱吃的菜。平常生活中,经常有志愿者到家里来,帮着打扫卫生,聊聊天,甚至陪他们去医院做检查。“社区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有啥事都能帮着解决。”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式养老,让老俩口很欣慰。

  像朱老一样,受养老观念和经济收入的影响,我市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仍为居家养老。

  养老院里颐养天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83岁的王开胜和84岁的老伴就是家里的俩“宝”,他们共有两子两女,日子都过得不错。按理说,二老可以轮流到儿女家中颐养天年。只是,此时的儿女也已年纪大了,有的当了爷爷奶奶,忙着照看孩子。孙子辈们也正值事业中天,忙于工作。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老两口自己提出要住到养老院去。

  经过一家人反反复复的调查研究,老两口选了城区一家资质、口碑都比较好的民办养老院。“这里环境好、设施先进、服务贴心,我们老两口还是住在一个房间,不比家里差。从去年住进来,我们就没再想着回家住了。”说起这个养老公寓,王开胜很满意。宽敞的单间里,空调、电视、淋浴、饮水机样样齐全,一日三餐有食堂,闲时可以去活动室,打打牌,下下棋,读读书,健健身。有什么需求有人上门服务,遇到身体不舒服有呼叫机,一呼叫就有医生过来检查。想回家看看,随时可以申请出去。

  “一开始我们全家是坚决反对他们老两口住进养老院的,担心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经过这一年时间的观察体验,看着二老每天有人关心、照顾,生活也舒心,我们才放下心来。”王开胜的儿子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我市养老服务市场的不断放开和更多优质养老机构的创建,到机构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方式。

  人老心态不能老

  早起广场练剑,下午网课上线,晚上跳舞锻炼,今年64岁的吴阿姨像说顺口溜一样总结自己每天的文体活动。“人老心态不能老,退休了没有工作,孩子们又不在身边,不需要应酬,有的就是大把大把的时间,老年人什么最重要?健康!”吴阿姨精神矍铄地说她和身边的老年人都通过文体活动排除孤独和寂寞,她的生活就是现在很多老人生活的缩影。

  吴阿姨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在北京工作,老两口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当年,女儿决定要留在北京时,吴阿姨急得差点犯了心脏病,她害怕女儿不在身边,害怕孤独。虽一度反对女儿留在北京,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孩子的事业。退休后,为了打发孤独时光,吴阿姨老两口上了老年大学,报了社区合唱队,每周三天在社区和老伙伴们唱红歌、唱老歌。后来,社区组织舞蹈队,吴阿姨又参加了舞蹈队,和姐妹们常常出去演出。老伴则成了舞蹈队的“御用”摄影师,演出就忙着为队员们拍照,回到家还要挑片、修图。

  如今,虽年近古稀,吴阿姨依然窈窕挺拔,常和舞蹈队的姐妹们一同演出,一起出游,日子过得飞快。而老伴迷上摄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常常乐不思蜀。二人夫唱妇随,根本没有闲下来的时间,更没有所谓的孤独和寂寞。吴阿姨常和老伴说,养老方式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以前从来没想到老年生活也可以这样美。

  咱也过上“智能生活”

  经济发展的列车在技术进步的浪潮助推下,不断加速向前驶去。高效、便捷是智能时代的关键词。但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正在“掉队”。数据显示,过去近20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6000余万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六成中老年人不会在网上缴纳手机费;七成中老年人不会网上购物、导航。

  但对于61岁的刘大爷来说,语音聊天、视频通话、点赞转发……在社交软件上,这些年轻人信手拈来的操作,他也能“玩转”。女儿在外地工作,给刘大爷买了智能手机,好方便他们视频通话。“女儿教会我使用视频通话,我找个小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自己摸索,多实践实践也就会了。”刘大爷告诉记者,“学会视频通话,就可以看到女儿和孙子了,原来一个人在家无聊,现在我用手机上上网,看看新闻,我还学会了刷抖音。”

  当老人们“触网”的“技术壁垒”被清除,不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填补了退休生活的时间空白。“女儿还给我买了小度人工智能助手在家,没事的时候,我和它语音聊天,让它放放老歌,问问天气情况,小度都可以回答,真神奇,现在智能生活真是好,这放以前都不敢想。”刘大爷直言,家里孩子很耐心,自己每次询问如何使用智能设备时,都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又一遍,帮助自己克服对智能设备又爱又怕的情绪。(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婷婷 宋金婷 王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