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绒”耀
——从一碗鲜汤到一片飞羽的鹅产业跃迁
大别山的清波,哺育出皖西白鹅的丰羽;产业的深耕,锻造出“羽绒之都”的金字招牌。为持续扩大产业影响,我市即将启动2025年外贸优品中华行(六安站)暨六安市羽毛绒制品展销活动。活动以“羽见您 暖绒绒”为主题,创新融合产业展销与“羽林争霸”羽毛球挑战赛,集中呈现鹅羽绒产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成果,彰显城市蓬勃活力。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全程报道活动进展,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聚焦产业生态、多角度呈现企业风貌、赛事亮点等,助力擦亮“白鹅之乡”城市名片,促进贸易对接与消费转化,进一步提升皖西白鹅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敬请关注!
秋意正浓,羽球飞扬。国庆中秋长假前后,六安首届“羽林争霸”羽毛球选拔赛火热开打,与蓬勃的旅游市场共同点燃了市民的假日热情。来自全市各县区、乡镇的选手与裁判齐聚一堂,共同投入这场活力四射的羽毛球盛会。
从一场赛事到一个产业,在皖西的青山绿水间,六安正以一场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产业跃迁,擦亮“白鹅之乡”“羽绒之都”的金字招牌。从一碗鹅汤、一片羽毛起步,如今这里已形成覆盖种鹅养殖、羽绒加工、成品制造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近日,记者深入多家企业,探寻六安鹅产业“绒”耀绽放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碗鹅汤,烹出产业链融合浓香
秋风起,正是滋补好时节。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鹅汤,暖心又暖胃,成为这个季节最抚慰人心的美味。
前段时间,在“超级皖”美食争霸赛上斩获“金鹅奖”的“石斛炖皖西白鹅”,如今已成为天悦世纪贵宾楼的明星菜品。“几乎桌桌必点!”行政总厨赖立雄欣喜地表示,店内的鹅头、鹅爪、炒鹅蛋等皖西白鹅系列美食也备受欢迎。
这道荣获“金鹅奖”的招牌菜背后,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鹅要选养殖15个月以上的老鹅,石斛必用霍山石斛。”赖立雄介绍,“遵循‘药食同源’理念,文火慢炖,才能成就汤醇肉烂的佳品。”经过匠心烹制,皖西白鹅的鲜美醇厚得以充分释放,不仅征服了食客味蕾,更将地方美食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这碗鹅汤背后,是六安鹅产业从养殖到深加工、从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的完整链条。走进位于裕安区分路口镇的六安市胜缘食品有限公司,真空包装的卤水鹅、香辣鹅、红烧鹅块等各式预制菜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
“皖西白鹅肉质鲜美,但传统做法单一,多为腌制。”公司董事长夏俭胜道出转型初衷。为扩大销量,企业与高校食品专业合作,研发更多鹅肉副食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延长产业链,带动养殖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皖西白鹅主要用于开发羽绒和腌制品。为打破局限,胜缘食品等企业启动预制菜系列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校合作研发卤制、腊鹅等深加工工艺,建成自动化车间,打造完整预制菜生产体系,并牵头成立六安预制菜产业联盟。
如今,从传统的腊鹅、卤鹅,到创新的鹅肉火锅等,一系列鹅美食正以全新姿态走向市民餐桌。更值得一提的是,皖西白鹅已被纳入首批全国预制菜登录宣展名录。这只从六安起飞的白鹅,正以其独特美味和深厚文化内涵,飞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也让“六安味道”香飘万里。
一块鹅肝,撬动三十亿产业集群
走进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车间,只见工人们正按工序进行切片、加工及产品检测。一片片达到欧盟食品标准的鹅肥肝,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的高端餐厅,更远渡重洋,出现在巴黎、伦敦的美食橱窗。从冰鲜鹅肝的原汁原味,到红酒鹅肝的醇厚回甘,再到金砖鹅肝的精致造型,“霍邱鹅肥肝”正以多样姿态“圈粉”全球食客。
“霍邱鹅肥肝”是全国首个鹅肥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火爆全网,更引领“食”尚。日前,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一批创新产品“冰淇淋樱桃鹅肝”经六安海关检验合格后,顺利发往澳门。这是六安市首个“供港澳备案饲养场”的首批出口产品,也实现了安徽省该类产品出口“零的突破”。据公司董事长胡建远介绍,今年上半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产业的繁荣,源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与科技创新的驱动。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不仅拥有16个绿色生态养殖基地,还拿到了出口食品原料养殖场资质。企业不断加大鹅肥肝以及鹅副产品精深加工力度,研发出冰鲜鹅肥肝、红酒鹅肝、金砖鹅肝等近30种系列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青睐。
龙翔美食王的发展,只是六安朗德鹅产业快步向前的一个缩影。如今的霍邱县,140多家朗德鹅养殖企业集群发展,年产鹅肝4500余吨、鹅肉等副产品2.25万吨。全球每三块“法式鹅肝”中,就有一块来自这片皖西大地。
根据《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描绘的蓝图,到2027年,全市朗德鹅饲养量将超过600万只。这片看似寻常的鹅肝,正悄然撬动一个产值迈向3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
一朵羽绒,织就科技与品牌新衣
分毛、水洗、脱水、烘干、冷却……一朵朵轻盈洁净的白绒“飞”出产线;裁剪、充绒、缝制……一件件崭新的羽绒服发往世界各地。
“皖西白鹅的羽绒洁白似雪、朵大绒长、蓬松度好,是世界知名的高端羽绒原料。”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余学志的语气中透着自豪。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年产值达20亿元。从给国际大牌代工起步,该公司如今已成功创立家纺品牌“彼得卡努”和服装品牌“赫美斯”,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
在企业创新研发中心,余学志展示了一种为特种行业研发的阻燃羽绒,用打火机点燃一小簇羽绒,火焰却无法持续燃烧。此外,企业还研制出防水羽绒、防静电羽绒、彩色羽绒和芬芳羽绒等一系列创新产品。
这些创新并非偶然。海洋羽毛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聘请高校教授担任技术顾问,目前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这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用科技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六安是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已成功举办八届国际羽绒博览会,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企业参展。目前,全市拥有羽绒羽毛加工规上企业100余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
10月11日,佳音再传,工信部拟定《2025年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名单(第一批)》进行公示,金安区羽绒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赫然在列。从一朵绒花到一件成衣,从代工贴牌到自创品牌,从传统原料到科技创新,皖西羽绒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飞”向全球市场。
一根羽毛,锻造国际产业链精品
在舒城县干汊河镇的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车间内,经过漂洗、分拣、切片等二十多道精密工序,一只只质感均匀、飞行稳定的羽毛球被逐一打包入库。不久之后,它们将“飞”往全球各地的羽毛球馆和赛场。
这个小镇聚集超过100家羽毛相关企业,形成了从羽毛贩运、分拣、切片到羽毛球、球拍、球衣制造的全产业链,每年产出超过1500万打羽毛球,年产值达15亿元,并入选安徽省级羽毛产业集群专业镇,成为皖西羽毛球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六安羽毛球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其作为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的深厚根基。全市共建有羽毛(绒)交易市场24个、收购站142个,数以万计的从业者构建起从孵化、养殖、加工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年总产值超过百亿元。
产业升级的核心,在于价值链的攀升。六安羽毛球产业并未止步于原材料集散和初级加工,而是敏锐地瞄准了高端制成品市场。
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广文说:“一只鹅两翼的28根羽毛中,仅外侧12根符合比赛级标准。左右翼的羽毛必须分开使用,才能确保飞行轨迹的绝对稳定。”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推动六安羽毛球实现了从“论吨卖”的原材料到“论个卖”的品牌制品的华丽转身。目前,全国40%的羽毛球训练用球产自六安。
不仅是干汊河镇,在裕安区新安镇、固镇镇等地,羽毛羽绒产业不仅成为经济支柱,更带动了超万人本地就业。市区两级政府将皖西白鹅产业列为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通过资金支持、金融创新和政策性保险等举措,推动全市白鹅饲养量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鹅饲养量1887.48万只,其中,白鹅1404.28万只、朗德鹅483.2万只,鹅羽绒羽毛供应量约4190吨,综合产值189.173亿元。
从一碗鹅汤到一块鹅肝,从一朵羽绒到一根羽毛,六安正以扎实行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舞动出更加精彩的产业传奇。(本网记者 黄雪彦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