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让体育的温度均衡可及
——看舒城县如何与体育相拥让人们“动”起来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9-22 10:28:14 【字体:

      九月初的兰州,秋意微染,中国体育场馆协会2025年“加强体育协作·助力行业发展”会员交流活动在此温暖启幕。舒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作为唯一的县级代表,分享属于小城的场馆故事。

  没有喧嚣与张扬,只有踏实与温度——这是一个县城与体育相拥的日常。原来,在舒城县,体育早已不是遥远的奖牌和赛场,而是晨光中的太极、黄昏下的欢跑,是邻里相视一笑的默契,是城乡之间悄然生长的活力。近年来,舒城县用“体育+”与“+体育”的柔软力量,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书写出一部属于普通百姓的生动体育故事。

  风潮劲涌,全民健身成新风尚

  清晨的龙眠体育公园,绿意葱茏,晨光透过树叶洒在蜿蜒的步道上。退休教师李大爷每天准时来这里打太极,他说:“以前锻炼要跑老远,现在公园就像家里的客厅,推门就是。”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新建的足球场里奔跑追逐。

  这样的场景,在舒城随处可见。为了回答“健身去哪儿”之问,舒城县用心布局,将运动空间巧妙“镶嵌”进城市的角落缝隙。气势恢宏的舒城体育中心、清新雅致的南溪河“口袋公园”、历经岁月洗礼焕新归来的老体育中心……它们如一颗颗珍珠串起城市的“金三角”,更像毛细血管般深入社区肌理。三年来,150多套健身器材走进乡村、老旧小区与街边公园,那些曾经寂静的角落,如今充满了乒乓球撞击的清脆、羽毛球飞舞的飘逸和邻里交谈的欢语。

  而乡村,并未被遗忘。在城关镇丰墩村,一块由闲置土地改建的多功能球场成了村民们的好去处。傍晚时分,孩子们追逐足球,村民们跳起广场舞,老人们则在乒乓球台前切磋技艺。通过“资金+土地”“器材+房屋”的创新模式,21个乡镇涌现出20多个现代化球场和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截至去年底,舒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235万平方米,平均每人拥有3.48平方米的自由奔跑空间——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切实可感的幸福,更让舒城县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体育场地建设中遥遥领先。

  锻炼不仅要“有地方去”,更要“懂得如何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王老师每周都会来到社区健身点,带领居民学习健身气功。“手腕要放松,呼吸要均匀。”他一遍遍示范,耐心纠正健身者的动作。像他这样的指导员,全县已有2239人。这支百姓身边“带不走”的体育老师队伍,让科学健身的理念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

  与此同时,运动的激情在赛事中沸腾。连续举办十六届的省直机关万佛湖健身走,已成为初夏的一道风景;延续十二届的“八一”篮球赛,让无数篮球少年梦想飞扬;乡村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广场舞展演现场,更是欢声雷动、老少同乐……体育,已成为舒城人共同的语言。

  赛场华章,青春在拼搏中闪光

  在舒城县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场上,15岁的张启飞正在反复练习起跑动作。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就在去年,这位从小镇走出的少年,凭借优异表现入选国家队,成为舒城的骄傲。他的故事,是舒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作为“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舒城县体校如同一个温暖的摇篮,托举着794个年轻的梦想。这里开设了从田径、游泳到射击等13个运动项目,孩子们在专业与兼职教练的带领下,日复一日地训练,文化课学习也毫不松懈。“我们不仅要培养运动员,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舒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竞技体育股股长陈军如是说。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更先进的理念,舒城主动“引进来”:安徽众羽嘉合体育带来了国家级的羽毛球训练体系;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的教练走进校园,点燃了孩子们对绿茵场的热情;省队教练的定期指导,为小运动员们“把脉开方”……专业力量的注入,如活水般滋润着这片体育沃土。

  记者感言

  舒城的体育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可见温暖的细节。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球场,从冠军课堂到百姓赛场,体育在这里真正成了“人民的体育”。它不仅是跑道上的汗水、奖牌的光芒,更是推门可见的绿意、邻里相逢的笑语。舒城以创新与务实,让体育融入城乡肌理,化作生活日常,书写了以小见大的生动范本。这份“小而美”的答卷,源于对百姓需求的深切回应,也诠释了体育的本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尊严。舒城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体育真正扎根生活,便是最美的风景。

  更令人振奋的是,体育明星们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校园里。全国轮滑冠军兰天宏手把手教孩子们滑行技巧,世界大运会射击冠军夏琦分享着赛场上的心跳时刻,前男篮国手李群与少年们畅谈篮球梦想。“看到冠军们,我才知道梦想并不遥远!”一位小队员激动地说。温暖的相遇,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拼搏的种子。

  近三年来,这些种子已开花结果:29枚金牌、24枚银牌、38枚铜牌在省级以上赛场上闪耀;7人入选省“选星计划”,10人走进省队训练。比奖牌更珍贵的,是体育带给他们的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和无限可能——这是舒城送给下一代最宝贵的礼物。

  跨界融合,体育激活一池春水

  体育的能量,正溢出赛场,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万佛湖畔,一场环湖马拉松赛刚刚落幕。来自南京的跑友王先生一边拉伸,一边赞叹:“在这么美的湖边跑步,真是享受!明天还要去万佛山看看。”体育与旅游的牵手,让舒城的青山绿水动了起来。蜿蜒的晓天“川藏线”成为骑行爱好者的乐园,万佛湖的垂钓大赛吸引着八方来客……体育赛事的“流量”,正转化为旅游消费的“增量”,绘就着一幅“运动+风景”的生动画卷。

  在舒城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居民刘女士刚刚拿到自己的“运动处方”。“原来我的肩颈问题可以通过这些动作缓解,太实用了!”她惊喜地说。这里提供的体质测试、科学指导、运动处方等一站式服务,正是“体育+卫生”融合的生动实践。运动健身与健康管理的结合,让“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智慧赋能,则让健身变得更加便捷。在舒城体育中心,居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预约、购买门票,“刷脸”入场一气呵成。自助服务机、智能核销系统等科技应用,让群众健身告别排队烦恼,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体育场馆的运营,也成为创新的舞台。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舒城体育中心既保障了每年330天的低免开放,又通过承接文体活动、开展培训实现了自我“造血”,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获评“安徽省体育场馆运营先进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场馆协会2025年年会“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类优秀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县域场馆运营的“标杆”。更可贵的是,全县51所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向社会敞开大门,让乡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健身资源。

  “全民健身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我们将怀着最大的热忱,以务实创新的态度,用心做好每一项服务,努力为舒城百姓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支持。”舒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红表示,“未来,我们会继续脚踏实地、倾听民声,不断优化全民健身服务,共同迎接舒城体育事业更温暖、更充满活力的明天。”(本网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