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丰碑镌刻的时代新章
图为鹿吐石铺大捷纪念园。本报记者 李亚军 摄
一束柔光穿透岁月的长河,洒落在皖西博物馆内。一座石碑静静矗立,青灰色的碑体,仿佛凝结了85载风霜。“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体高2.85米,宽仅0.23米,似有千钧之重,它是团结御侮、共御外敌的精神丰碑。”讲解员张莉的声音在展厅内回荡。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九个大字,如刀劈斧凿,雄浑苍劲的笔锋里,仿佛能听见枪炮的轰鸣声。这块1940年7月7日由霍山各界敬立的石碑,从鹿吐石铺大捷的硝烟中而来,风雨洗礼,几经辗转,如今珍藏于皖西博物馆。它是皖西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更是一座矗立在时间洪流中的精神灯塔。
碑文无言,它将时空拉回抗战的峥嵘岁月。1938年9月25至27日,日军联队长南浦湘吉率领1500余人,气势汹汹,大举西犯,妄图经过鹿吐石铺,打通“霍(山)英(山)孔道”,直扑武汉战场。这片距霍山县城约15公里的天然关隘,中间低洼,四面环山,路两边悬崖峭壁,“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狭长地带,成为侵略者的葬身之地。
军民同仇敌忾,厮杀两个昼夜。抗日部队在前线冲锋陷阵,后方群众全力支持,踊跃搬运子弹物资,供应饭食和茶水,2000余人的军队饭食,均为当地老百姓主动供给。最终,日军遗尸1370余具,守军付出伤亡400多人的代价。鹿吐石铺大捷,让武汉西线防御压力骤减,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取得了局部胜利。
“六万峰高敌胆寒,军民合力惩凶顽。瓮中捉鳖真妙计,一捷能安大别山。”八旬老人王有坤,曾赋诗铭刻这段抗战传奇。鹿吐石铺大捷战场,位于老人居住的落儿岭镇古桥畈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皖西儿女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
1934年出生的村民胡时德,一直生活在古桥畈村,他是鹿吐石铺大捷的经历者,年逾九旬的他回忆往事,记忆犹新:“我当时4岁,听到枪炮声时,家人说日军来了,就把我背到山上躲避。怕我哭闹,便捂住我的嘴,然后在山上待了三天三夜。”这些碎片式的记忆,最终凝进了那方石碑历史的纹路里。
霍山县委史志室主任郑凤琴说:“鹿吐石铺一役,绘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一次预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力尝试,为安徽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树立了榜样。”近年来,当地学生和群众,自发地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抗战胜利的丰碑前,重铸和平的信念;在历史的镜鉴中,凝聚前行的力量。
历史的硝烟,未曾消散,它以另一种方式,在新时代发出回响。“冲啊!杀鬼子……”在六万情峡景区,安徽首部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正在上演,枪炮声、呐喊声,再次撕裂山谷的宁静。真实的场景、投入的表演,瞬间将观众带回到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炮火在眼前炸裂,硫黄气息扑面而来,寒光闪闪的刺刀,仿佛擦过观众肩头。身处和平年代的游客们,闻到了硝烟的味道。“我们铭记历史,还原历史。《大别山传奇》自2022年7月开演,截至目前,演出2000余场,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安徽六万情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饶先耀介绍说。
这场穿越时空的“战斗”,让红色记忆迸发出蓬勃的力量。如今,鹿吐石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战场遗址、村史馆、红色展厅串珠成链,与六万情峡的飞瀑流泉、霍山大峡谷漂流的激浪惊涛交相辉映。2024年,落儿岭镇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当年军民共守的山河,如今成了共富的热土。
一座丰碑,一场实景剧;从抗日战场,到红色教育基地。硝烟已然散尽,历史余温从未冷却,它在一代代人的凝视、传承与奋斗中持续燃烧。当纪念碑的庄重肃穆,与实景剧的炽热呐喊交织,当红土地上的热血故事,化作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伟大抗战精神在这方红色热土上,焕发出奋力前行的永恒光芒。(本网记者 汪娟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