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加强作风建设是一项永恒课题。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滚石上山的劲头和爬坡过坎的勇气,将抓常、抓细、抓长这六字方法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在常抓不懈中推动化风成俗
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良好风气的培育植根于日常教育引导,作风建设的成效则体现于持之以恒,应将其有机融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全过程。
一是常补“精神之钙”。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虽目标任务各异,但均将理论学习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环节,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系统学习是前提基础。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重点书目,掌握核心要义,领悟精髓实质,精准把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二是常修“为政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力量源自于党员干部的修心立德,以共产党人的“心学”涵养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要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修身养性、立根固本之要,将自身道德修养与作风养成内在统一于党性淬炼中,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免疫力。
三是常抓“落实之功”。早在2012年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言必行、行必果。我们说了不是白说,说了就必须做到,把文件上写的内容一一落到实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唯有把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融入平常、抓在经常、严在日常,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领域,把作风建设各项措施举措落在实处,才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实现习惯之变、观念之变、风气之变。
在真抓实干中践行担当使命
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作风问题往往发端于细微之处,看似不起眼,却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问题也就抓住了具体。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改进作风,就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切的地方抓起,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整治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接受公务接待等突出问题抓起,从细节入手,坚持风腐同查同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只有坚持作风建设抓细抓小,抓住问题、抓住具体,才能起到徙木立信、积小胜为大胜的作用。
一方面,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领导干部要带头沉下身子、放下架子,真调研、真走访、听民声,对细微苗头问题要做到及时预警,以“小题大做”的态度抓早抓小,以解决问题的实效取信于民。
另一方面,要做到真抓真查真改,以全链条思维、全周期管理形成“理论武装-实践检验-制度完善”的闭环机制。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和量化评估标准,将责任精准分解到具体岗位和关键节点,构建起可追溯、可问责的执行体系,方能实现对作风问题的精准识别与靶向治理,才能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把“治已病”与“治未病”统一起来。
在建章立制中筑牢长效保障
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比较突出,“四风”隐形变异现象仍潜滋暗长。前不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3548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49729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00761人。这组数据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鲜明信号,但也表明作风问题形势依旧严峻。作风建设重在持久,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抓下去。
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必须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强有力的执行保障,形成以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格局,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要综合发挥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作用,以科技手段加强监督,发挥监督合力。同时完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和严的氛围,压缩由风及腐空间、斩断风腐演变链条,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
(作者系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本文系2025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规律性研究专项课题”﹝ZXKT2025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