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老区振兴的善治之路 ——我市实施乡村治理强基赋能行动
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战略机遇,锚定“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治理强基赋能行动,整合市县乡村力量,融通行业部门职能,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锻造基层过硬队伍、涵养文明乡风,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现代化制度基础,走出一条老区振兴的善治之路。
建强组织提升功能
“放心外出吧,家里有啥事,村干部肯定帮着解决。”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的留守老人们,送别子女时总不忘这样叮嘱。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村民们对村“两委”的满满信任。
“村里的阵地建设、村务管理等工作越来越规范,村干部服务村民更用心,和群众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何山村党总支书记李绪国道出其中原委。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够规范、功能不够完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治理成效。对此,我市从“组织建设、示范引领、服务群众”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基层党组织“骨架”更硬朗、运行更顺畅。
为推动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基层党组织逐年推进“基本组织制度规范月”活动,对照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等7方面、20项重点排查内容,自下而上自查整改、逐级检查,完成全市1782个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定期“把脉问诊”村“两委”班子运行状况,“一村一策”推动整改提升,2023年以来集中摸排整顿9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
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到如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乡镇,霍山县漫水河镇便是一个典型。2023年,该镇抢抓“冰雪经济”机遇,引入大别山滑雪旅游度假区项目,同步开发大别山溪降、大别山欢乐谷等特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有机茶、红灯笼辣椒、百合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村集体增收,也让群众“在田头有活干、在村里有班上、在景区周边有钱赚”。
像这样的“示范乡镇”,在全市还有很多。聚焦为民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强化基层治理等关键点,我市精心培育了一批“明星村”和“示范乡镇”,引领带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全面过硬。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各级党组织推动基层善治的核心目标。我市开展基层党组织“进农户、办实事、暖民心”行动,近年来解决农村宅基地分配、就业务工帮扶、老年助餐服务等问题3.5万余件。同时,推进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文体活动1.2万余场次,让群众在玩起来、乐起来中感受幸福和温暖。
锻造队伍提升动能
乡村干部扎根在乡村治理最前沿,不仅是党和广大农村群众紧密联系的坚实纽带,更是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排头兵”。紧扣“选育管用”全链条,我市深入实施“群雁振翅”计划,推动乡村干部队伍结构向优、能力向上。
2024年3月,我市出台实施《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队伍“提级管理”13条举措(试行)》,从开展系统性调研入手,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备足建强后备队伍,同步建立“一库四单”,包括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基本信息库,以及实绩清单、问题清单、表现优秀和相对偏弱人员名单,实现提级掌握情况、提级培养锻炼、提级监督管理、提级关怀激励,进一步建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队伍。
“市级‘提级管理’乡镇党委书记队伍,是完善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倪秀锋说。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提拔和进一步使用表现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9人,落实职级晋升24人,调离重要岗位5人。
实施“三个一”结构配备计划,为每个村配备1名全日制大学生、1名30岁以下团支部书记、1名35岁以下妇联主席。按照市级统筹、县区组织、乡镇落地的方式,引导优秀年轻人才回流乡村、建设家乡,推动村级班子结构、年龄、学历、性别的全面优化。目前,我市已实现“三个一”配备动态全覆盖,2140余名全日制大学生到村工作。去年以来,他们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200余起,帮助解决群众“微心愿”760余件。
如何让群众的诉求表达更畅通、意见反映更便捷?去年,裕安区罗集乡党委书记陈平帮在赴浙江参加“沉浸式跟学”专题培训后深受启发,在全乡推行“书记帮您办”活动,为8252户常住居民挂上小门牌,标明乡村两级书记热线电话,让群众的呼声第一时间被听到、诉求及时得到回应。
“沉浸式跟学”是我市自2023年起创新开展的专题培训,分期分批选派所有乡镇党政正职和50%以上村党组织书记,前往浙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观摩、学习交流,在乡村一线以“全景式感悟、实战化跟学”推动治理理念“跨省升级”。
近年来,我市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紧扣基层组织建设、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举办各类培训180余期,培训乡村干部4300余人次,切实提升乡村干部队伍为民办实事的整体水平。
“三治”融合提升效能
“感谢人民调解员的耐心沟通,我接受赔付的医疗费。”近日,金寨县斑竹园镇群众王俊在镇“一站三中心”签下调解协议书,与误伤其子的邻居握手言和。
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搭建治理平台,创新治理模式,推动文明积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崇文尚德,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转变。
在乡镇一级整合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统一悬挂“一站三中心”指示牌,配齐乡村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实现政策解读、诉求办理、矛盾调处等一体化解决、一次性答复。2023年以来,我市累计摸排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近20万件。
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治理模式,是新形势下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的必要条件。探索“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行“三个三分之一”党群议事联席会、建立“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室、开展“板凳议事会”……这些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在皖西大地开花结果,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新常态。
在舒城县棠树乡烽西村,有一个特殊的超市,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件商品上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不同的分值标签。村民们不需要花钱,而是用“文明积分”兑换商品。村民们纷纷表示,文明积分的评选和兑现举措,不仅让他们得到了实惠,更让文明村风、良好家风在村里蔚然成风。
“文明积分”的实践在六安并非个例。目前,全市共建成积分超市1090个,累计发放信用积分券1210.8万分。
建立乡风文明信用积分清单,将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情况纳入信用积分管理,并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串联起乡风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让德治有价、文明有形。我市还不断丰富信用惠民应用场景,推动信用评级结果向公交出行、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拓展,累计惠及群众近50万人次。(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