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榜样】“守艺”35载,传承发扬竹编文化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邹红
“第一次站在央视舞台上编织作品,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作品完成后我才敢松口气。”3月3日下午,参加央视三八妇女节特别节目《花开中国》录制回来后,刚刚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邹红向记者坦露了当时复杂的心情。
1975年出生的邹红是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出生在篾匠世家,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从事篾匠的手艺人。孩提时,邹红就被爷爷编制的各种竹编物品吸引,每天放学回来就坐在爷爷身旁学习竹编。然而从单纯的兴趣到“立身”之本,这期间,却要经历一番淬炼与涅槃。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35年来,邹红甘于平凡,坚守初心,用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带领山区100多户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演绎了从“非遗传承人”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引路人”的传奇人生,成为深山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一个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有些是身不由己,有些则是心甘情愿。1990年初中毕业后,邹红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家里困难,急需劳动力;升学,家里无法供养。父亲又反复告诫她,干手艺活是最吃苦的,你可要想好了。是继续读书,是出门打工,还是坚持兴趣从事父辈留下的手艺?经过反复考虑,邹红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喜好——竹编。但是,想要坚持做竹编传承人并不容易,这需要顽强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一个看似最不起眼的筛子也要经过九道工序。而一件精巧的物品,如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直径19厘米,却需要转500多回竹篾。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同时要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邹红介绍说,单个产品从设计打样到竹子高温蒸煮,再到破篾裁剪、编制成品,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准确。为提高技艺,邹红先后多次到浙江义乌、安吉、金华和东阳竹编工匠地拜师学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编第一人何福礼大师传授她关键技艺;邹红还先后被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遴选深造。
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30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创新,以及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特有的优质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邹红设计研发的产品多达1500种,更有多幅作品在大赛中获奖。这其中让邹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7年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她带着100余款竹编工艺品参展,并现场展示制作工艺,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欣赏、拍照留影。“前来观赏品鉴、洽谈购买的人数达7.5万人次,现场销售产品约2300件。”回忆起曾经的参展经历,邹红表示,她切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所迸发出来的独特内涵和迷人魅力。“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我觉得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邹红说。
记者感言:
作为一名竹编手艺人,35年来,邹红身居大山,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从开始编简单的篮子和工艺品到现在能独立设计、完成几千种中、高档竹编工艺品,经历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全国乡村工匠、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安徽省技能大奖、皖西杰出工匠、六安市竹编非遗传承人……在邹红的身上,荣誉和光环太多太多。然而,她最喜欢的还是“师傅”“老师”的称号。
有一种传承,叫师徒相授;有一种传承,叫从娃娃抓起。如今,除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外,邹红也开始培养年轻徒弟、培养少年儿童。我们有理由相信,邹红等人一定会把“六安竹编”这门手工技艺发扬光大,在乡村振兴路上展现更大作为。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邹红的双手已经被篾条磨去手纹,变得十分粗糙。她所带领的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也在市场上取得骄人成绩,销售火爆,2024年该公司产值达200万元。
致富路上一起走,康宁竹编公司的九成工人是裕安区独山镇游芳冲村、双峰村附近村民,为了让他们农忙务工两不误,公司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遇到农忙季节工人可以回家劳作;公司还将竹编工艺品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群众家中,让大家“居家加工”,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双峰村村民朱成银以前是个篾匠,编烘篓、提篮、筛子等,都是日常用品,但随着塑料袋、金属制品的出现,传统篾制品几乎被淘汰,为了养家,他不得不选择转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邹红于1996年邀请他加入公司。“我重新干起了擅长的篾匠活,而且收入比以前更高,去年收入五万元以上,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上班,农忙时节还能放假,家人、孩子和农活都能照顾。”朱成银说。
“是啊,我们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插话的是与朱成银在一起干活的“搬匠”丰继满:“我今年76岁了,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
和朱成银、丰继满一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工人跟着邹红,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沈丙云50岁来厂里上班,家里没有房子,和老伴都住在公司,现在,她老伴去世,60多岁的她依然住在公司里,成了邹红的“家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据统计,近年来,康宁竹编公司广泛吸纳周边的农户前来务工就业。目前,公司已培养各类技师20余人,编织专业人员40多人,从业员工60多人,年户均增收约2万元。
与此同时,考虑到工人年龄较大、技艺传承问题,这几年邹红到处说服年轻人不要外出打工,留下来传承“祖上”留下的这门传统技艺。并且,她长期担任六安市雷锋路小学非遗进校园指导老师,她传授的孩子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实践工作坊类二等奖。
“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是荣誉更是鞭策,我将继续带领乡亲们用双手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邹红表示,“竹编是我的最爱,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今后,我会把这项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留住手艺,留住历史,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记者 黄雪彦 张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