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焕颜 水土富民——我市水土保持工作掠影
1月5日,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为表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水利部决定授予150个单位“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安徽省5家单位获此荣誉,其中就有六安市水利局。我市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让记者带你去看一看——
水,生命之源。土,生存之本。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为经济发展、群众致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六安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
如今,展望山川,在视野中蔓延开的是绿意萦绕的山、潺潺流淌的河、美丽富饶的村庄、质朴欢悦的笑脸……好山好水好风光,伴随着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文明的理念像无数颗绿色的种子,正在皖西大地播撒。
小流域治理 治出“幸福路”
冬日清冷,穿行在金寨县邢湾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青砖黛瓦、流檐翘角,古树枝繁叶茂,村庄干净整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远处,青山绵延千里。所到之处,河水静流,波光粼粼,风景如画。
“我们邢湾小流域可是被水利部评选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它在我们这儿可有名啦。”金寨县水利局洪浩告诉记者,邢湾位于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旁,是去往国家5A级风景区天堂寨的必经之路。很多村民原来在外地打工,后来从邢湾美丽变化、游客不断增多中看到了发展旅游服务的前景,果断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回乡开了农家乐,经营当地土菜、土特产,深受游客喜爱。“一年下来收入不比在外面挣得少,闲暇时还能打理自家山场和农田,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村里像这样的农家小院目前已发展到20余家。”
同样因为小流域治理而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金寨县大湾村,这里曾是贫穷闭塞的“落后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如今的大湾村在大湾小流域内建设了漂流项目,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以前一进入汛期就涨水的河道,如今泄玉流金,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成了大湾村很多农户的致富经,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大湾村越端越稳、越端越好。
山青、水灵、田美、林秀、路净……既能防洪灌溉、休闲观光,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这一切要得益于我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不仅有效保护了山丘区的水土资源,也让家门口有了致富之道。“去年以来,我们如期完成了2021年5个小流域治理项目验收工作,高效建设了2022年9个小流域治理项目,总投资完成率超95%。”市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主任杨阳说:“我们还完成了今年8个储备项目的审查审批,其中7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工程。”
探索新模式 碧水自难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环境好了,经济才有可能发展。”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芳芳向记者解释道,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中,水利部门充分利用挖掘当地产业、生态等特色,探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充分挖掘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小流域自然禀赋,通过治理突出其特色优势,如金寨县面冲小流域建成“六安瓜片”茶谷公园,打造集茶叶生产、茶文化、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产业。充分挖掘自然人文景观,如金寨县大湾和邢湾小流域,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带动“大湾十里漂流”、红色教育等项目开发,促进项目区群众就业,助力增收致富。“再比如融合水美乡村建设,像霍山县凡冲小流域,就是突出生态护岸、蓄水拦砂、沿河植物保护带等工程建设,为沿河两岸群众创造生态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市还创新工艺,实现近自然生态治理。将生态优先的治理理念贯穿小流域规划设计、治理建设的全过程,在河道护岸治理、水蚀坡林地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受山洪冲刷易坍塌的上游河段,采取内浆外干相结合的护岸结构形式;在村庄人口集中的下游河段,采用下部生态框格、上部植草砖、顶部灌草的复式护岸。针对山坡田间道路受暴雨冲刷严重的情况,创造性地将道路与排水一体化设计施工,兼具通行与排水双重功能,并间隔一定距离布设沉沙池,兼具消力沉沙与蓄水灌溉两种作用,既减少了占地,又节约了投资。霍山县凡冲河小流域在河道整治中采用锁扣式生态砌块护岸,在解决了防洪安全问题的同时,保护了河道原生态,该项技术荣获第八届安徽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发力关键处 擦亮水名片
其实,无论是金寨大湾、还是金安官塘,亦或是霍山凡冲,这都只是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环境改变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大大加快,十年间累计投资7.57亿元实施7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水土流失面积累计减少503平方公里,流失强度也呈现出由高向低转化的趋势,实现了面积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整体得到进一步稳固。
记者了解到,我市属于桐柏山大别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应该如何加强预防保护,控制和减轻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呢?“答案就是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监管制度,不断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战野说道。通过全域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格局形成;全域开展开发区统一监测,入园企业不需要再单独分项目开展,企业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开展水土保持“管家”服务,鉴于金安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权限下放给开发区,及开发区项目多、人手少和业务不熟悉的实际情况,开发区采取委托第三方提供水土保持“管家”服务的形式,协助政府履行审批和监管职责,切实做到“放得开、管得住、服务好”。同时,补偿费征收使用再创新高,去年全市共征收补偿费3452万元,特别是在阶段性降费和缓缴的政策下,县区一级补偿费征收额达到2354万元,超过上一年度1869万元的征收额,市本级水土保持年度投资达1092万元,创历史新高。
2022年,水利部、省人大、省水利厅先后到我市调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得到多次肯定,金寨邢湾小流域被水利部评选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金安区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县之一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改革试点工作,市水利局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盛世兴水,雕山刻川,时间会见证这片土地上的平凡与不凡。一座座苍翠的大山,一条条清澈的河流,一张张如花的笑脸,甚至不起眼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水利人在水土保持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