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凝聚法治力量 助推依法治市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1-04 09:19:45 【字体:

  “开展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对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大家进一步加深对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立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关注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立法工作,通过人大开展的各类开门立法渠道,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我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立法工作的顺利完成。”2021年6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裕安区开展《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立法调研,与会人员围绕革命遗址保护范围、部门职责、认定程序、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法规草案文本提出了修改意见。

  关于《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立法调研仅仅是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践行法治理念,凝聚法治共识,依法行使职权,全面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人大在依法治市中的主导作用,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法治保障。

  强化法治宣传增共识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紧紧抓在手上,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作出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决定从2021年到2025年在全市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责任制,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周”、“江淮普法行”、“12.4”宪法日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惠民暖企等内容开展普法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运用人大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皖西日报社开办“人大代表履职在线”栏目,深入展示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生动实践。

  推进社会治理立良法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公众参与”立法工作格局,推动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

  完善立法机制。研究制定法制委员会工作规则、立法专家顾问工作规定、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等制度,坚持“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原则,加强对立法工作全局的把控和立法工作各环节的统筹,确保制定的法规体现党委意图和人民意志。编制立法规划。科学编制市六届人大立法规划及年度立法计划,确定实施类立法项目8件、调研类立法项目7件,涵盖优化营商环境、电梯安全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引领和推动作用。落实立法责任。按照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时限,确保立法工作全面有序推进。2022年以来,制定出台了《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修改了《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审议了《六安市城市绿化条例(草案)》和《六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从立法层面为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凝聚立法共识。坚持开门立法,线下线上联动,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2022年以来,共召开立法座谈会14次,网上征求意见1031条,让立法承载更多“民意”。

  强化依法监督促落实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采取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备案审查、任后监督等方式,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监督法律实施。修订执法检查若干规定,规范执法检查程序,提高法律监督效果。组织或者协同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用法治手段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促进法、工会法、环保法、粮食安全系列法律法规等实施情况开展执法调研,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全市正确实施。维护公平正义。2022年首次听取市监察委员会关于加强基层监督推动整治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专项报告,拓展人大监督的新领域。听取审议市检察院关于刑事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检察机关更好发挥监督职责,提高法律监督工作水平。开展全市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调研,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建言献策。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情况检查。规范备案审查。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实现“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全覆盖。2022年以来,收到报备的规范性文件65件,重点审查14件,提出审查意见12条,有力维护了国家法治统一。依法人事任免。完善拟任命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作供职报告和任后宪法宣誓等制度,出台任后监督办法,强化任命人员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担当精神。2022年以来,共举办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场、39人次,组织宪法宣誓5场、99人次。

  加强自身建设提素质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强化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善于通过人大行使民主权利,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增强法治意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提升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意识。2022年以来,共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5次,营造了人大机关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提升履职能力。组织参加全国人大地方立法工作培训班和省人大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提升立法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提升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代表工作室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入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依法治市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依法治市的深入开展打牢群众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刘生宏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