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报告 话发展】弘扬六安城市精神 加快老区绿色振兴
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车照启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为全面展示全市上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扎实工作作风,自即日起,本报开设“学报告话发展”栏目,邀请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及各县区委(开发区工委)、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主责主业,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充分展现党员领导干部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发展思路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及全面动起来、立即干起来的精气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六安篇章。
人无精神不立,城无精神不兴。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进一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革命的大别山精神、奋斗的淠史杭精神、治理的皋陶文化为主体打造好城市精神,是六安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需要认真作答的时代命题。
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厚重历史文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市精神植根于历史,是世代继替的文化气质的积淀与昂扬,要在打造中全面梳理六安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的精神实质,解码好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准确总结文化的独特内涵。要通过打造城市精神,保护好它的历史形态和传统风貌,记住城市的“乡愁”。要以革命的大别山精神、奋斗的淠史杭精神、治理的皋陶文化为主体打造六安城市精神,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符号与元素,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接续好精神血脉,确保在前进中不忘却精神根骨、构筑起人文风骨,提升六安文化品位。
构筑特色内核,塑造鲜明城市气质。站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看,六安的人文特色明显,以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筑起了城市发展的坚强基石,特别是皋陶法治文化在这里孕育产生,开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安邦之道;红色大别山精神在这里铸就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淠史杭精神在这里发源产生,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是皖西儿女不畏牺牲、勇担使命的生动实践。要聚焦本土特色文化,打造六安区别其他城市的“精神内核”,让六安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魅力,引领全市上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擦亮六安对外的形象,吸引外来的资源,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要通过塑造城市精神,用内在的“精神美”形成共识、留住人心,不断提升六安城市发展的底蕴、韵味、品位,厚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增强文化功能,助力城市社会治理。文化一直承载着社会治理的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精神的形成基于市民的文化认同,是城市文化的高度融合,它的厚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韧性,特别是在面对抵御灾难之时,在需要全社会的动员之时,城市精神是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当前六安正加快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发挥好这一价值牵引的“纽带”作用,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深化创城等工作中,发动群众参与、形成共识共力,提升群众的支持度、参与度、满意度,促进文化新认同,熔铸文明新风尚,进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各个治理领域的“无感”管理中实现“有感”服务,赢得群众“好感”。
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强大奋进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城市精神是根据城市历史传承、区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要求总结凝练的价值观念,一旦受到民众肯定,成为市民的价值准则、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必然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将众多民众的心牵系在一起,引导广大市民团结一致向前进。当前的六安,正大力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主战略,要积极培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的城市精神内核,将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先烈先辈的优良传统,赓续好精神血脉,不忘“六安之痛”,牢记发展使命,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滋润和激励下,为革命老区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