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谱新篇 砥砺奋进新征程】聚力高质量 奋进赶超路
——我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夏日黄昏,月亮岛水域,水碧天蓝,夜色迷人。隔河相望,总高308米的市广播电视发射塔成为市民网红打卡景观。老淠河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这里是居民生活聚集地,夜晚万家灯火,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奔跑在赶超路上,一幅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不断改善、产业兴旺繁荣、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新图景,正在红土地上次第精彩呈现。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势头。这是全市人民奋勇争先、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我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谋发展:汇聚强劲动能
1月5日,叶集区贯彻“六稳”“六保”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91.39亿元;
1月12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2022年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9个项目开工,总投资25亿元;
3月31日,裕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顾问授牌暨2022年3月份“双招双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38.6亿元,涉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通信等多个领域;
6月30日,金安区举行“百日攻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共10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涉及新能源和智能电动车项目5个,总投资近30亿元;
……
放眼望去,随着一批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条条含金量高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我市已然汇聚起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959.2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居全省第2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6%,增幅高于全省6.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7%,高于全省2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项目建设是稳经济、促增长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深入实施企业扶优育强、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六大行动,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扶优育强企业。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上半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8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99户。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建立梯度化培育机制,新培育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户,3户企业入选单项冠军省培育库,完成22户企业国家级“小巨人”指导推荐工作。
壮大优势产业。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2%,居全省第2位;工业投资增长38.5%,居全省第1位;技改投资增长49.1%,居全省第1位;“5+1”主导产业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2.2%,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4个百分点。
强化数字赋能。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3.4%,居全省第5位,增加值累计增速达40.35%,高于全省20.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新建及改造5G基站1041个,开通5G设备946套,“5G+工业互联网”项目44个,累计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27个、省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
促进绿色发展。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工程,推荐3家生产企业、1项先进技术、5个重点项目、1家服务机构纳入全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提升制造业质量。加快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荐龙兴汽车零部件等5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荐酷豆丁科技申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瀚海新材料等6家企业申报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折射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焕活力:赋能赶超发展
“我从窗口领到资料到申请资料,拿到证只花了两天时间,以前在各个部门,核查和审批要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办事便捷高效了。”拿到全市第一张“一业一证一码”的经营户黄守俊感慨地说道。
为极大地提升市场准入准营的便利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我市在超市、药店等25个行业首批试点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由各行业许可审批部门委托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受理、一次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次申请、一次获证、立等经营”。较传统办理模式,减少市场主体跑动3次,减少申请材料8件,压缩审批时间11个工作日,得到了广大经营业主的点赞。
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面开花。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强劲势能和动力。
为紧扣稳定经济发展预期,我市印发《六安市“扩投资增动能赶超发展”激励机制(试行)》,围绕投资规模扩大、“精重促”“积树成林”“双招双引”四个板块,对全市8个县区政府(管委)开展激励机制评比。对年度考评前3名,颁发“流动奔马奖”,予以资金奖励,并在新增项目产能、能耗、排放等指标要素上全市优先调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市拓宽引才留才路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化政校企合作,前往省内外重点高校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共引进两院院士2人、引进博士近400人、硕士研究生近万人。实行专技及技能人才梯度培育计划,截至6月底,全市专技人才19.0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6万人;技能人才3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8万人。出台“人才新政15条”及配套细则,对重点企业引进的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购房补贴、120万元的生活补贴,今年以来,全市重点产业企业引进人才4436人。
政策、人才到位,引入作为发展血液的资金也是我市重要工作之一。
我市融资担保“加减乘除”助企纾困解难,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中小微企业。“加”投入,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市级向市融资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7亿元,提升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根据融资担保发展需要,各县区通过预算安排增加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2.4亿元。“减”负担,持续降低担保费率,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均降为1%及以下,其中霍邱县、叶集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降为0.8%;今年4月份开始,对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企业的担保费率一律降至0.6%;对地方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并且有地方经济平台进行反担保的政银担业务,担保费率由1%降至0.6%。“乘”增信,撬动担保业务规模增加,上半年共为3195家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支持,金额达53.12亿元;“除”弱项,推动担保体系高质量发展。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各部门加快助企纾困,强化帮扶服务的努力,更是我市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的生动实践。
绘幸福:“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发展目标,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
“为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我市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高标准建设‘三公里’就业圈,建立并完善网格化社区就业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实现社区内可持续就业、城镇范围内灵活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科长杨德生介绍道。
“三公里”就业圈是我市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更鼓、“家底子”更厚的有力尝试。今年以来,市人社局搭建就业平台,推广“企业展示+岗位介绍+线上答疑+简历投递”直播带岗新模式,靶向推送岗位信息,帮助解决用工缺口,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53场,服务企业13217家,达成就业意向2.33万人。推深做实“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扎实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培训,促进人员回家、技术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截至目前,已促成5955人返乡就业。
全力以赴聚动能,不遗余力惠民生。今年以来,我市迈上了民生普惠新台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与全省平均持平。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要求,谋划项目5037个,总投资83.25亿元。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1,居全省第3,秸秆焚烧零火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七个专项行动及“重畅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走在我市的大街小巷,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市民素质越来越高,交通秩序越来越好。生活在这座宜居之城的百姓感触最深。“我们大六安不仅生态环境好,城乡人居环境也舒心、亮丽,街道宽敞整洁、出门满眼绿植、车辆礼让行人……就连小区环境都大有改善,作为六安人,我感觉很幸福。”市民王学慧由衷地感慨道。
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一个个城市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如今,在六安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产业、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此集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幸福的底色越来越浓。(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桑宏)
记者感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产业更兴旺、城市更美丽、交通更便捷、空气更清新、百姓更富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