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烤”之下,如何打赢“硬仗”?
——我市水利系统科学抗旱工作纪实
高温晴热、干旱少雨;河湖水库水位下降;土壤墒情继续恶化……入汛以来,我市平均降雨量311.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其中梅雨期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为10年来最少。8月1日至8月2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1.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九成。面对“渴”不容缓的旱情,全市水利系统提早谋划、科学会商研判,精准调度各类水利工程,直面“烤”验,为农田“解渴”,为群众筑牢用水安全保障。
抗旱保苗“井井有条”
8月下旬,40度的高温,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
走近金安区望城岗街道青峰村的田间地头,就听到机压钻井轰隆隆的声音,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抗旱打井工作。轰隆隆的机器声、不时喷涌而出的井水,对于此时此刻青峰村的村民来说,是最动听的声音、最养眼的风景。
“终于有水啦,田都渴坏了!”清澈的水静静流淌,沿途群众欢欣雀跃。村书记崔书芳终于松了一口气,她告诉记者:“从昨天开始,我们一直在抽水灌溉,现在还在抽。第二口井已经在安排,后续打井情况还要看勘探和天气情况。”
青峰村地处江淮分水岭高岗地区,自流灌溉无法覆盖,水资源供给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市干旱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崔书芳告诉记者,青峰村有20多个村民组,水稻种植的面积不小,由于天气炎热和降雨少的缘故,水塘见底和田地开裂的情况随处可见。“村里有3000多亩水稻受旱缺水,而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灌浆的时节,大家很着急。”
比地更“焦”的是心。“我们接到街道领导求助电话,青峰村旱情特别严重,村里请施工队刚打了一口井,井深120米,效果不理想,希望地质队能帮助开展部分物探工作,为钻孔定位提供依据。”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物化探研究所所长沈林群告诉记者,物化探所技术人员立刻从其他项目赶到青峰村,经过现场踏勘并收集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决定布置几条长剖面,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工作。工作人员日夜赶工3天,第一口井施工结束,孔深200米,因急于浇灌,尚未进行标准抽水试验,估计日出水量200立方米以上。
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8月15日全市抗旱打井工作电视电话会后,各地立足实际情况,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开展抗旱打井,全市已累计完成抗旱打井1500余口,确保抗旱“井井有条”,打响保苗“攻坚战”。
全力保障饮水安全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是金安区先生店水厂东河口镇应急供水加压泵站,这是第5次加压,就是为了保障东河口镇上5万多百姓饮水安全。”金安区水利局农水股股长杨道伟告诉记者,因数日高温无雨,致使东河口水厂水源地上堰水库水位持续下降,需要每天从张店镇茶行村引自来水到东河口镇。区水利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仅仅用4个不眠之夜完成3100米管网铺设、加压泵机组调试安装、泵房建设、三相四线下火等各项工作,当哗哗的自来水翻山越岭来到东河口镇时,东河口水厂厂长高大福松了口气,“百姓不知道,但是我们心里清楚情况紧急。目前,水厂每日需要供水2600立方米,除了茶行村每天输送的1800立方米,剩下的缺口我们自己也在积极想办法。”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共19247处,涉及494万人,市水利局把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放在抗旱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农村供水应急准备,组织开展夏季农村供水保障专项督查,7月以来市级累计派出80余人次深入县区对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障、升级改造进度和维修养护等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完善应急供水方案,排查处理供水风险隐患。密切监测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水质状况,对未来一周或更长一段时间存在水源紧张的供水工程,分类别、分区域制订饮水水源保障措施。对因旱情造成供水能力不足地区,提前做好打新井、启用老井和拉水、送水等应急供水准备。针对高温天气水质变差现象,会同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加强对水源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水质检测,保证供水安全。
同时,夏季农村供水需求激增,部分地区持续干旱造成水源水量下降、微生物数量增多,对此,我市多措并举加强水质保障,抓好水质消毒,全市71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配备消毒设备,规范开展水质消毒,对于水源易变化、供水管线较长地区严格做好预消毒、二次消毒工作,确保消毒达标。严格日常检测,严格落实规模以上水厂日检9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周检9项、水利部门月度巡检42项制度,今年以来,各供水单位已自检供水水质3.69万次,水利部门已组织巡检1563次,县水利局配备快检设备,以“四不两直”暗访方式抽检浊度、消毒剂等关键指标。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制水方案,确保水质达标。
科学调度农田“解渴”
“我们正在对双河分干渠最末端的孙岗镇高杭村段进行清淤疏渠,要赶在上游来水之前,把渠道清理干净,确保更多的水流入田间地头。现在水可金贵啦,一点一滴都不能浪费。”金安区水利局杭淠所所长邵尉向记者介绍,杭淠所灌区下辖淠杭干渠、双河分干渠、杭淠分干渠三条主要灌溉渠道,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大力推进清淤疏浚保灌抗旱工作,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用水需求。
不止金安区,面对旱情大“烤”,如何打赢“硬仗”?各地水利部门全力“出招”,打响抗旱“保卫战”。
霍邱县水利部门高效有序调度境内各类水源,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调度现有水源,统筹做好“上下游、左右岸”抗旱用水分配,进一步加大开机提水力度,采取引、提、调等多种措施,保障抗旱水源。
叶集区水利部门对接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及梅山水库管理处,积极引水约6500万立方米;紧抓省排灌总站泵站技改有利时机,先后对长岗、看花楼提水站进行技改,及时完成16座老电灌站机电设备和出水管道应急抢修,充分发挥抗旱作用,累计提水1200多万立方米。
舒城县水利部门加强水源调度储备,发挥外河水源补充灌区水源作用,下属各单位利用抗旱泵站或移动水泵提水灌溉,并将杭埠河水抽取储存在灌区堰、塘、河、渠等内部,关闭泄水闸,提前储存水源,缓解当前用水矛盾。
……
“实时掌握旱情信息,根据旱情发展及时发布预警。”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战野说,“市县水利部门精准摸清本区域水源现状和用水需求,算好‘水账’,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落实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大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要。”汛期以来,市水利部门一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墒情、旱情监测,及时统计水库塘坝蓄水、供水需求和安全饮水保障等情况,和气象、水文、农业、应急等部门会商调整抗旱供水保障方案。
市水利部门加强与淠史杭灌区总局沟通协调,三大渠首持续按最大流量供水,目前我市已累计供水13.7亿立方米,保障农作物尤其是中晚稻关键期的灌溉用水。加强灌溉用水管理,规范放水涵闸水量调度,按照“水量包干、流量包段”,强化用水过程管控,督促上游灌区严格管水,减少用水消耗,促进节约用水,杜绝跑水和漫灌,督促下游做好渠道除障疏浚,确保供水渠道通畅。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挂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的刘芳芳说:“在保障供水的同时,我们加强用水协调,及时掌握用水动态,提供用水指导,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
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826处固定泵站、总装机量约6万千瓦,机动抗旱设备2.12万台套、装机容量约11万千瓦,全力提水灌溉和补充湖库、塘坝蓄水。各县区派出抗旱服务队100余支、技术人员1560人次,全市累计提水1.42亿立方米。(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