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让大别山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盛夏的风,穿过大别山,拂过梅山湖。
与梅山水库遥遥相对,远处的青山丛中耸立着的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诉说着战争年代老区人民跟着共产党打破旧社会作出的巨大牺牲;而脚下的这座梅山水库大坝,也见证了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跟着共产党建设新中国作出的再次奉献。
蜿蜒的路,曲曲折折延伸向大别山深处,恍惚间,仿佛看见了红旗漫卷、前赴后继的奋斗画面,仿佛听见了军号嘹亮、人声鼎沸的岁月留声。
28年红旗不倒,皖西30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慷慨捐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皖西大地上铸就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坚贞忠诚”,镌刻在皖西山水间的红色品格
横亘江淮之间,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绵延八百里,山川壮美,气势雄浑——这里就是大别山。在这里,皖西人民对党忠诚,坚韧不拔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出生于金寨县双河镇的两膺上将洪学智如一颗璀璨的红星熠熠生辉,他的革命故事广为流传。将军一生战功显赫,功勋卓著,一生践行入党时的庄严宣誓:“坚决革命,服从领导,行军不掉队,打仗不怕死,遵守纪律,不泄露秘密,永不叛党!”
1951年6月,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艰难方显本色,曲折愈显忠贞。将军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岁月磨砺着信念,时代见证了初心。
皖西的山水润育着皖西百姓永不褪色的坚贞和忠诚,更化作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新征程上的磅礴动力。
一次,“大国工匠”朱恒银在医院刚刚手术结束,就接到了来自江苏泰州施工现场的电话。情急之下,朱恒银刀口还未拆线就急忙出院,躺在车上和南京大学教授们一道从六安赶到江苏。
“我要为国找矿,找大矿,找富矿!”朱恒银说:“选了这条路,就要干下去,对我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
“小船摇摇晃晃,他却以此为家;四周水面茫茫,他仍选择坚守。”这首小诗写的就是金寨县麻埠镇乡村医生余家军。
乡村医生余家军以船为家,在不足百平方米的船房里建起水上流动卫生站。20年来,风雨无阻为村民们送医问诊,以一颗医者仁心守护着岛上200多位村民的健康。
正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大湾村第一书记、“映山红”姑娘余静的承诺一样: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承诺,是因为责任,给他人以期待;承诺,更是因为忠诚,彰显皖西人民的气节!
“牺牲奉献”,心底深处最高尚的情操
2022年6月29日上午,一部讲述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魏晶晶的微电影《永不缺席》上映。此时,魏晶晶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半的时间。
2020年12月,年仅37岁的魏晶晶在即将开庭前突发疾病,因公殉职。
魏晶晶走了,她是太累了!10岁的儿子在一次考试中曾经造出这样的句子:“任凭妈妈再怎么努力,她的案件也做不完!”同事们也说记不得她加过多少班,多少个周末在办公室里度过。而魏晶晶却说过,从未后悔当一名法官,只为心中那座天平!
“作为‘燃灯者’,她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同样,被她点亮的那些‘灯’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在六安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刘广杰观影后这样说。
盛夏时节,青山披绿,这大片大片亮眼的绿带来扑面的凉意。沿着几经盘旋的山路,记者走进素有“新中国第一坝”美称的佛子岭水库。
远处,群山青黛,云雾缭绕,清澈透明的水库,像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给人以清新、温柔的美感。
“我这一辈子的成绩就是参与修建这座坝。当时我才19岁,在上海做纺织工,看到报上登的佛子岭要修水库,好多人都报名了,我也报名参加了。”今年91岁的治淮亲历者沈福安回想起那段光辉岁月,依然记忆深刻。
这个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淮河的第一个骨干工程,倾注了数以万计人的心血。从破土到竣工,佛子岭主坝投建仅耗时880天,这也是后来水库建设中所不及的。
“那是一个沸腾的时刻”。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那段岁月。
现如今,新中国第一坝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游人前往参观。
从佛子岭水库往下游走,来到淠史杭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登上淠河岸边的清源楼顶层远眺,苏家埠战役纪念园内徐向前元帅的巨型雕塑巍然屹立,老淠河波光粼粼——历史与当下在此时、此地、此景中融为一体。
劈山填川、改造山河。从1958年起,另一场战役在皖西大地打响。六安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靠着肩挑手推,以大别山六大水库为源头,修建起2.5万公里的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21万个堰塘,建成了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惠及豫皖2省4市17个县区的“人间天河”——淠史杭工程。
如今,“淠史杭水利工程向灌区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支撑着区域内14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是保障大别山地区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张勇这样评价淠史杭工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区人民的牺牲奉献从未停歇。
“一心为民”,把群众的利益捧在最高
2015年8月,受台风“苏迪罗”影响,皖西境内普降大暴雨。遭遇台风袭击的霍山县佛子岭镇处于危险灾情中。镇党委书记何必山、副镇长陈贵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在山间小路上。突然,塌方的山体夹带着巨石砸向了他们……何必山、陈贵春牺牲了。同行的霍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县总工会主席王宜国身负重伤。
在最危险的关头,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昨天,为了信仰你许以生命;今天,你化作了我们的信仰!”在六霍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狷之烈士铜像基座上刻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周狷之的孙辈对爷爷的敬告,也是皖西儿女对革命烈士们的告白。
烽火岁月,大别山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如今,皖西儿女赓续红色血脉,奋力逐梦前行,不断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画卷。
我们不会忘记:在老区的脱贫攻坚主战场,442个工作队进驻贫困村,1070个工作队进驻非贫困村帮扶,4296名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同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同群众一起不断攻克贫困堡垒。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住过最穷的人家。
大别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更是奋进的山。今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大别山这片红土地上发展新潮涌动。
一批国家、省、市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他们用自己的感人故事和高尚精神,续写大别山精神的新辉煌。
舒城县汤池镇方畈村,紧靠龙潭河,临近万佛湖。这几年,方畈村凭借木耳产业,打出了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第七批驻村工作队长颜立武,经常起早跟车一起送货,及时帮助解决基地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驻村工作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就是要干群同心,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不仅能产得出,还能卖得出、卖得好。”颜立武说。
2022年2月12日下午,市委书记叶露中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耕耘在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奋进在赶超发展的新征程,我们深知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赓续大别山精神的红色血脉,传承淠史杭精神的奋斗基因,为六安明天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永跟党走”,人生路上不变的航向
大别山的革命斗争虽已成为历史,但大别山精神永远屹立,她是新时代引领大别山老区振兴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视察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金安区张家店镇毛岭村文化广场附近是梁家冲烈士陵园和张家店战役战地医院纪念亭。70年前,在著名的张家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被集中安葬在这里。
英雄从不会被忘记。张家店镇毛岭村村民黄昌华、黄克胜父子在此义务守墓60余载。多年来,革命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和黄氏父子义务扫墓的故事广为流传,教育激励着当地人。
毛岭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围绕红色文化和故事,通过“星级文明户”“好夫妻”“好儿女”“好婆媳”等评选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争先。
远望烟霭缥缈,耳畔溪水潺潺,风中花香阵阵……初夏,走进霍山县陡沙河温泉小镇,如同走进“世外桃源”。
2020年底,霍山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标志着霍山县实现了从“拥有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到“保护绿水青山、挖潜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型。
“创新文物展览讲解方式,博物馆要成为展示文物保护利用的窗口。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就要及时调整文物展览表达的角度和思维模式,创新文物展览讲解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都‘活’起来”。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告诉记者,目前博物馆内共有10位讲解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讲解员平时不仅在扩充革命史料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更是创新文物展览讲解方式,充分利用革命文物,深挖文物内涵,让红色资源服务文化滋养,更好展示展览革命文物。利用数字媒体、陈设形式、色彩衬托等,形成更具有感染力的场景氛围,把革命文物的展览主题和内涵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向大别山深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招展,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的学生每天早上唱着这样一首百年校歌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每一首革命歌曲背后都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93年后的今天,佛堂坳小学的孩子们唱着先辈们留下的旋律,从中汲取着红色的精神力量……(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恒 张瑞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