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顽强拼搏 牺牲奉献 科学求实
——淠史杭精神解读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该工程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历时14年,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可表述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
自力更生是淠史杭精神的基本品质。当时淠史杭工程并未纳入国家计划,在长达14年的建设岁月中,皖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近百万民工、干部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人民日报》1965年4月11日社论《自力更生精神无往不胜——论安徽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宝贵经验》指出:“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在国家给以一定的投资和支援下,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事实证明,这样做,比单纯依靠国家,建设得更快、更好。”
顽强拼搏是淠史杭精神的核心要义。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建造,面对种种困难,广大建设者土法上马,顽强拼搏,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的拼搏精神,最终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1959年3月龙河口大坝施工时,连降大雨,水位陡涨,施工难度加大,舒城县以8万人大会战的态势,取得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果。
牺牲奉献是淠史杭精神的鲜明特质。淠史杭工程决策就是为了解决皖中包括合肥市缺水问题,今天淠史杭工程灌溉面积的60%在六安市境外。建设淠史杭上游五大水库,淹没了金寨、霍山等县区30万亩耕地,搬迁了30万户移民,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奉献。龙河口水库施工时,工地附近群众自愿让出1800多间房屋给民工居住,没有收取任何补偿与报酬;横排头上游陶洪集为建渠首,1.8万亩土地被淹没,当地群众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进入新时代,皖西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为下游人民的饮水安全再次作出了巨大牺牲奉献。
科学求实是淠史杭精神的思想精髓。淠史杭工程渠道设计尊重自然规律,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打破传统1/5000比降,创造性地采用1/20000比降,沿高线布置渠道,实现了灌区80%自流灌溉,并采用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拘一格大胆重用人才。重用浙江大学毕业的工程师黄昌栋、国民党党员吴琳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参加导淮委员会的王培性。面对测量技术人员紧缺,指挥部从每个公社选调2-3名知识青年参加测量培训,先后培养出1500多名农民测量员,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测量任务。实行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科学方法。淠史杭工程从渠首到渠尾,从干渠到支渠,都按照总体规划,实地勘察,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商量选线,保证做到准确无误。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淠史杭工程总体设计为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刘伯承为淠史杭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正是对淠史杭精神精髓的高度凝练。
丰碑永铸,精神永存!举世闻名的淠史杭工程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成就和安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谱写新的华美乐章。(市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