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六安市“智慧气象”助推乡村振兴侧记
初冬,“江淮果岭”闹腾过丰收季又恢复了往日的静谧,绵延数十里的桃林还存留着幸福的记忆。沉甸甸的果实承载的是农民一年的希望。然而,在果农享受大自然甜蜜馈赠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省、市气象部门的辛劳与汗水——“智慧气象”为林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作为安徽省“数字果林”智慧气象服务试点之一,六安市近年来在省气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开展林果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不断提升精准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据赋能 “智慧气象”提升林果效益
六安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北过渡地带,地理、土壤、气候、光照等条件让这里适宜种植果树,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和扩容,“江淮果岭”几乎覆盖了六安市江淮分水岭区域全境,总面积4800平方公里。
气象服务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智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气象服务,为林果产业守好自然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
“过去种植果树靠经验,打农药、施肥都得看老天‘脸色’,如今有了精准的气象预报,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出效益。”金安区椿树镇桃花园生态农业公司是个数字化桃园,除了种、采两个环节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锄草均实现了机械化。说起“智慧气象”服务带来的实惠,公司经理李国军深有感触。
在李国军的数字化桃园,水肥可以机械化,但何时开展那得看气象条件。自从用上了“云上果林”平台,他能赶在晴好天气科学调配施肥时间段,有效规避往年刚施完肥就遇大雨造成无效施肥的尴尬和损失。“每亩肥料成本50元,我这2000亩果林单次施肥下来成本就高达10万元。如果施肥三天内遇大雨10万元就等于打了水漂,精准的气象服务帮我们省下的是真金白银。”李国军高兴地说。
从2020年开始,省气象局以林果产业气象服务为突破口,通过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数字果林”智慧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开发出“云上果林”平台数字化服务产品,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应对特殊天气以及防范气象灾害提供了保障服务。这样的普惠平台实现了数字桃园与小气候数据监测服务,提升了果林数字化基础数据支撑能力。
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的脆桃种植户乔传军这几年搭上智慧气象的快车,精准化天气预报预警、关键农时气象影响预报以及栽培技术指导服务,让乔传军以及同他一样发展林果产业的果农尝到了甜头。
“去年6月30日一早,我在‘惠农气象’APP上看到7月2日到7日会有一个连阴雨过程,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忙组织人力突击打药,总算赶在下雨前完成了600亩果林的打药任务。”乔传军告诉记者,桃子在生长期内遭遇连阴天气,病虫害就会滋生,下雨前必须打药。正是这样精准的天气预报为关键农时农事管理策略制定、灾害性天气科学应对争取了准备时间。
精准服务 “特色产品”增强抗灾能力
其实,近年来气象部门为林果产业提供的特色服务,还远不止这些。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江淮分水岭沿线乡镇,如今有91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10部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5个固定人工增雨作业点和多个流动作业点,分布在各乡镇接收气象预警信息的气象电子显示屏……这些精密的气象数字化服务工具,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气象保障和科学支撑。
2019年,市气象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园艺学会,根据“江淮果岭”生态区需求,在重点产区勘察布设人工增雨作业点,并在当年针对脆桃膨大期旱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强化果林生产防灾减灾数字化服务,省气象部门还开展了林果生产数据与气象数据的融合应用,研发评定金寨猕猴桃等花期预报、主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油桃需冷量预报等气象指标。已连续三年提前15日准确预报油桃始花期,为果林花期管理提供了精准气象依据;制作油桃需冷量预报,为设施覆膜提供科学量化依据,受到地方水果产业协会、桃产业办、专业合作社和桃农的好评;针对“江淮果岭”果树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探索气候影响绿色保险服务,联合保险公司实施天气指数保险,增强果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每逢脆桃膨大干旱缺水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改善土壤墒情,增加脆桃产量,亩产均增2600元,年产增收5亿元,受到地方政府和果农充分肯定。
联动共建 绿色品牌彰显无穷“魅力”
“准确监测、预报林果产区的气象信息,是林果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得益于智慧气象的助力,江淮果岭一派生机盎然,正朝着生态果岭、品牌果岭、智慧果岭、富民果岭迈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市“一谷一带”办副主任赖红梅说。据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我市水果总种植面积33.37万亩,产量42.57万吨,一产产值26.93亿元。
累累硕果离不开省市气象部门的一路“护航”和精心“浇灌”,近年来,省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六安市“江淮果岭”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省农网中心领导多次到六安调研指导此项工作,积极推进“数字果林”智慧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创新林果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做深做细智慧数字气象服务,并依托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团队,加强同安徽大学、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林果产业科研与业务服务。下一步将围绕林果气象灾害影响指标、病虫害气象发生等级预报模型、品质提升等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建立更为完善的林果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林果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服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防范气象灾害提供保障服务。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实现稳步增收,我市气象部门还积极构建联动集约渠道,开展气候好产品登记与溯源,积极争取筹措各项资金建立六安脆桃、金寨猕猴桃等气候品质评价研究基地,安装实景观测仪、气象观测等气象物联网设备,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金寨县猕猴桃各生育期内适宜气象指标范围》等气象指标,构建对应指数模型。建立气象服务对象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着眼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升“江淮果岭”绿色果品品牌影响力。选择部分果品进驻“聚农e购”电商平台,开展果品线上销售,利用省农网中心“爱农帮”公益帮扶平台,助力果品线下销售。利用电视天气预报、气象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媒体,加强六安市“江淮果岭”生态区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提高绿色产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一步,市气象部门还将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实际,进一步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为我市农业增收、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采访中,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陆太平说。(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