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芳华犹在 初心难忘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7-16 08:45:56 【字体:

  “这张照片是我带着‘刘胡兰战斗连’的姐妹和‘董存瑞战斗连’的小伙子们比赛挑土时拍的,那个时候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挑土,不分白天黑夜,吃住在工地,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水库修好。”7月13日,记者见到许芳华时,已经82岁高龄的她看到照片时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并找出了当年她自己制作的“溜肩子”,上面还残留着没有清洗掉的血迹。

  许芳华,1939年9月出生于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的一个贫民家庭,这个村刚好位于当时的龙河口水库下游,只要遇到发大水,村子就会被淹,年幼的许芳华不得不跟着父母背井离乡讨生活。

  1958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舒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兴修龙河口水库,从21个公社调集10万青壮年,以军事化管理组织会战龙河口,而许芳华就是这其中一位。

  “那一年我19岁,刚刚结婚3天,家里跟我说只要结婚就可以上学,结果结婚后没有兑现承诺,我就不吃不喝,后来,听说要修建大坝,我就主动报名到了水库工地,因为实在是被淹怕了。”许芳华告诉记者,在水库工地的三年,影响并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工地上,许芳华脏活累活抢着干。挑土,她趟趟都比别人多几锹土,天天都比别人多跑几个来回。由于接受过教育,她出口成章,能说会唱,一个月入团,三个月入党。当工地指挥部从成千上万的女同志中挑选出一百二十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时,大伙异口同声地选她当连长。她也不谦虚,辫子一甩,一声呼唤,一百二十个姑娘便齐整地站在大坝通道上。她起个音,姑娘们就一起喊起了号子:“老学穆桂英,少学花木兰。是英雄,是好汉,水库工地比比看。”“大姐老妹们哎,我们加油干啊,超过男子汉啊。”……一个个响亮的口号成了水库工地上的最动听的音符。要强的许芳华还带领“刘胡兰战斗连”的姑娘们和“董存瑞战斗连”的小伙子们比赛挑土、拉石磙。小伙子们说:“比生孩子咱没那本事,比拉石磙,这擂台你们敢打?”许芳华响亮地说:“敢打!”结果是“刘胡兰战斗连”的姑娘们获胜了。从此,许芳华在水库工地也“一战成名”。

  让许芳华记忆最深的是1959年的春汛,当大坝升到50米高程时,上游山区洪水将大坝撕开了一条20米的大口子,形势万分危急,一旦破坝,后果不堪设想。许芳华不顾个人的安危,领着姑娘们扑向激流,手挽着手,在急流中筑起了三道人墙。当三坝合拢时,猛兽般的洪水把许芳华冲出了十几米远,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说时迟,那时快,旁边有位男工迅速跳下水,将她救了上来。这一次,许芳华险些丢了性命。

  三年水库大坝建设中,许芳华由于突出表现,屡建战功,多次受到时任县长李屏和时任水库总指挥邓立功的嘉奖,1960年许芳华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如今,许芳华老人对60多年前劳动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虽然很多细节早已记不清楚,但是,她仍旧经常想起当时为修建大坝奋斗牺牲的兄弟姐妹们。

  “好多人在修建水库的时候牺牲了,近些年也有一些兄弟姐妹先后去世,我比他们幸运,我还活着,并且见证了建党100周年。”许芳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在社区领到了“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奖章,从那天开始,她就一直把党徽别在衣服上,因为这是党员身份的象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老党员,在信仰上,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只要组织有需要,我会在我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告别许芳华,已经傍晚,在阳光的照射下,她胸前的党徽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