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解析减贫治理的“六安经验”——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叶露中

编辑:宋明俊 来源: 国际商报安徽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3-05 16:06:04 【字体:

  我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革命老区,六安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贡献了哪些宝贵的“六安经验”?就相关问题,国际商报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叶露中。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叶露中(徐国康摄)

  据叶露中介绍,截至2020年底,六安市已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历史性地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五年来,六安市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对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减贫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出光伏扶贫、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化组织化养护、‘深贫保’等宝贵经验。”叶露中表示,这些特色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先后多次安排六安市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以及江苏省、河北省等地进行经验交流。

  以光伏扶贫为例,六安市创新光伏电站建设“户有、村属、集中联建”3种模式,不断完善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特别是村级电站收入用于公益性岗位支出的做法,达到了一举多得效果。全市已累计建成光伏扶贫工程装机规模59万千瓦,总量位居安徽省第一,帮扶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六安市在脱贫攻坚管理机制上的一大创新。据叶露中介绍,2019年以来,六安市对项目实施实行以“公示公告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监管)制、竣工验收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决算审计制、绩效评价制、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十制管理”;对扶贫资产实行以“定资产范围、资产类型、资产权属,规范登记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处置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三定四管”机制,构建了脱贫攻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为此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此外,六安市还坚持群众自愿,通过政策性资金整合、政府适当补助、家庭自筹等途径筹措养护资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集中养护服务,全市累计新建、改建集中养护点16个,集中养护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能、半失能人员503人;深度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和民生方面的保险需求,开发“深贫保”系列保险产品,2020年洪涝灾害发生以来,“深贫保”共赔付受灾贫困户20057户2329.49万元;采取“上山头、下地头、坐炕头、进案头”等方式,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要陪同,直插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实打实找问题,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探索出拎包即走、开包即巡、收包即改“背包式”巡察新经验……这些创新做法,都为六安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叶露中强调,六安将聚焦成色更足更优、聚焦农业高质高效、聚焦乡村宜居宜业、聚焦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全面衔接、无缝衔接、平稳衔接、有效衔接,全面开启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