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文旅局长“出圈”:“玩”出创意,不可“玩”失底线
春光正好,出游当时。近年来,多地文旅局长纷纷“花式开卷”,“变装”出镜为家乡代言助力旅游——前有新疆伊犁贺娇龙身披红斗篷雪地策马,后有四川甘孜刘洪素袍斗笠仗剑而行,更有湖北随州解伟以“辣眼”造型“以丑出圈”,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内卷大戏。
“网红”并非主责主业,创新更需守正有度。
文旅局长能否当网红“出圈”?答案是肯定的。这一方法契合融媒体传播规律,既能有效推广当地文旅资源,又利于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为家乡引来流量、客流,这种创新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红”引流的善意不可滥用,更不能舍本逐末陷入单纯的流量逻辑。毕竟,“流量”“网红”并非文旅局长的主责主业。局长们需将个人潜能与本地特色深度融合,把更多精力投向破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流量密码”。既要在传播层面营造表面热度,更要在文旅品牌塑造、品质服务提升上修炼内功、夯实韧性。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鼓励以新媒体技术为支点,转变思路、创新形式,借助流量创造性“出圈”,但所有创新必须回归本质——尊重传播规律,杜绝言过其实的虚假陈述和抽象的夸大宣传,以高质量内容与深刻内涵为根基,让流量真正成为文旅推广的助推器。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切勿为博眼球而打着文旅旗号,行低俗、媚俗甚至违背公序良俗之事。这类“噱头”或许能换来短期流量,却终将因偏离正道遭流量反噬,拖累地方形象、砸毁口碑招牌。从这种角度而言,文旅局长“出圈”代言,可“玩”出创意,不可“玩”失底线。
“会玩”未必能“破圈”,专业事仍应交给专业人
网红文化不失为文旅推广的一种新思路、新尝试,可作为辅助手段灵活运用,但不宜将其作为核心载体,过度依赖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倾向。文旅推广的核心,在于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通过系统化创意与策略释放双重魅力。这看似直观,实则需要专业团队深挖自身特色、统筹文旅项目开发、宣传策略创新、公共服务提升等多元维度,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文旅IP,形成可持续的市场价值与效应。
从长远看,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鼓励文旅局长“出圈”尝试固然值得肯定,但个人流量效应与区域文旅品牌建设不可混为一谈。文旅品牌的长效构建非一朝一夕之功,绝非依赖“个人网红”单一爆点一蹴而就,与其挖空心思盲目跟风、扎堆作秀追逐短期热点吸引关注,不如让专业团队深耕细作,赋予文旅项目灵魂,让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真正成为自带流量的“真热点”。
“流量”未必是“留量”,留住人心还需真功夫
更何况,推广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破圈”的核心在于文旅业态、产品、市场与服务的全要素融合,而打造独特的文旅IP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我们为局长们“躬身入局”的创意点赞之余,更需清醒认知:“卷”来的流量换不来长红的“留量”,花式“出圈”并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唯有修炼内功,在镜头之外下足“绣花功夫”,才能真正赢得口碑、留住人心。
我们固然需要文旅局长扮靓形象传播的“面子”,但更需他们脚踏实地做实文旅融合的“里子”——以绣花功夫深挖资源禀赋优势,明确品牌定位,融入文化内涵,创新产品业态,加强质量品控,丰富旅游体验。唯有实现辨识度、吸引力、美誉度、影响力的相得益彰,才能在新一轮文旅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蓄积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