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变身“梦工厂”折射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变迁
新华社厦门9月22日电 题:老厂房变身“梦工厂”折射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变迁
新华社记者付敏、张逸之
竹造的穹顶连着半墙的窗帘,阳光从竹子间隙中透过,斑驳而轻柔;客座区,游人三两一桌,细品咖啡谈笑风生;展览区,琳琅满目的精美艺术品,充满了设计师的巧思……
一个剧组在厦门市湖里区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内拍摄影视作品(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海峡设计文创园里的壹壹生活美学馆,由方式设计创始人方国溪一手打造。谁能想到,1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破旧的老厂房。
这是厦门湖里区联发东南天地文创园一角(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时光倒流40年,这里还是一片稻田。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第二年,特区建设破土开工,中外企业纷纷在这里投资设厂。
厦门市湖里区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旧物仓”运营主管杨燕(右一)在向顾客介绍文创产品(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1998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方国溪来到厦门,在湖里区做平面设计师。“那时候湖里区这一片都是工厂,特别是上下班时间,整条街人流涌动。我深深地感受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这里就是创业热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方国溪回忆说。
数十年来,随着厦门跨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湖里区的产业逐步外迁至岛外,留下了成片旧厂房。产业外迁了,旧厂房怎么办?2006年,在“腾巢换凤”政策推动下,湖里工业区转型升级,老厂房迎来了新生的机遇。
在厦门湖里区海峡设计文创园,方式设计机构创始人方国溪(右)在与助手交流设计图稿(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岁月荏苒,方国溪已从当年的“打工仔”变成了“文创设计师”。2012年,他带领团队进驻原厦华电子厂房,深入参与其改造提升。两年后,改造后的厂房以“海峡设计文创园”命名开园。
市民在厦门湖里区联发东南天地文创园参观雕塑作品(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些厂房的发展是跟特区40年发展紧密相关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区的开拓精神,延续着历史文脉。”方国溪说,“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保留它们原有的工业味道,给年轻人讲述特区故事,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在厦门湖里区联发东南天地文创园,一群青年在老厂房改造的篮球场打篮球(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作为“先行者”之一,海峡设计文创园的成功打造,为老厂房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2016年,湖里区启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建设,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海峡设计文创园也包含其中。一个个旧厂房被逐步改造成文创“梦工厂”,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在厦门市湖里区海峡设计文创园,花艺店工作人员在搭配花束(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里,旧集装箱漆上色彩,成为各种小店;老厂房内部粉刷一新,变成室内摄影棚和秀场。
人们在厦门市湖里区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的台阶上休息(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一批批新的特区建设者入驻,在这里创业逐梦。从伦敦留学归来的女装设计师万一方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她在联发华美空间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今年,她又在新开放的联发东南天地园区打造了对外展示空间。
在厦门市湖里区海峡设计文创园,花艺店工作人员在搭配花束(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我很喜欢老厂房的空间,因为它足够大,有很多自由改造的可能性。”万一方说,“越来越多的创意人士及朋友聚集在这里,氛围很好。园区给了我们好的创意空间,而这些设计师又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已形成联发东南天地、联发华美空间、联发文创口岸、海峡设计文创园等7个相对成熟的主题园区。截至2020年7月,创意产业园实现营收约14.8亿元,引进企业6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