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同一种身份,不同的角色 “疫”线支援的另一种担当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3-02 16:38:11 【字体:

  1例,5例,7例,……连日来,好消息频传,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出院。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一群披着白衣战袍夜以继日与“疫魔”战斗的逆行勇士们所付出的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共有医生身份,却以不同的专业角色凸显了“疫”线上的另一种担当。

  前段时间,随着疫情的进展,六安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由起初的1个病区增加到5个病区。新增设的病区急需救治力量,医院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报名,组建医疗梯队,火速支援前线。2月7日和10日,支援一线的8名医生早已整装待命,分两批赴火线,在那里完成肩上的庄严使命。

  “采样让我来吧,我有自己的优势”

  2月10日,是汪涛支援隔离病区的第一天,这里的环境与普通病房不同,虽然事先接受防护培训,但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在隔离病房同事的帮助下,他慢慢地熟悉了流程,摸清了规律,心态也变得更沉稳。

  “采样让我来吧,我有自己的优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汪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了17年,他自告奋勇,无所畏惧地当起了“采样人”。为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人采集咽拭子标本被称作是战斗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一个打开口腔哈气的动作,都有可能有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喷出。

  几天前,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上新冠肺炎,住进隔离病房。治疗团队做好了充分准备,可是为这么小的患儿采集标本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取口咽拭子要把棉签伸进孩子嘴里,在咽部停留 15 秒,才能成功取样。这个过程大人都觉得难受,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不容易配合,而且9个月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咳痰。”汪涛说,“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更有耐心安抚孩子的情绪”。待到孩子对医生没有陌生感后,汪涛瞅准时机,迅速而轻柔的采集到标本。经过几周的历练,最多的一次,有十四人次的标本需要采集,汪涛仅用了半小时。

  “没去成武汉,那就去支援火线”

  隔离病区是抗击疫情的火线,也是与病毒近身“搏斗”的地方之一。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吴章松于农历腊月二十九就报名加入第一梯队医疗救治组。他目前所支援的病区主要收治疑似患者和留院观察病人。

  一线管床、观察病情、查房讨论......每天在隔离病房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他平常所做的事情相似,但工作氛围和模式有所不一样。“因为隔离,活动的范围被限制在一个空间里,再加上对疾病的未知,这里的病人难免会产生一些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已经在病区奔忙了半个多月的吴章松,不仅精心救治患者,而且还穿梭于病房之间,发挥自己在诊疗神经内科疾病的专业特长,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给他们一些鼓励,缓解一下心情。

  谈及支援一线工作,吴章松坦言,面对疫情,应尽一份力,科室有好几名医生主动去了发热门诊,还有几名护士增援隔离病区护理工作。“我没去成武汉。”吴章松感到有点小遗憾,“那就到医院隔离病区支援吧!”

  “比起昔日的同学支援湖北,我这不算什么”

  “你那边怎么样啊,工作压力大吗?”2月29日晚上9时,范学圣和在武汉的同学通了简短的微信视频,因为彼此了解各自工作都很忙。

  范学圣是普外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自从支援一线以来,已经连续工作20天,期间没有回过家。刚进隔离病房的时候,他对病区的工作情况不是很了解,“既然来了,就要抱定必胜的信念”,范学圣暗暗下定决心。

  “和同事一起查房、下医嘱、值班,治疗感染病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范学圣在武汉上的大学,昔日的十几名同学目前都在那里支援,“他们比我更辛苦,承受的压力大多了,比起他们,我这不算什么。”

  范学圣的爱人和他同在医院上班。考虑到现实情况,医院减少了他爱人的班次减少了,因为家中有两个孩子和一个生病的老人需要看护。“爱人无条件支持我,说家里有她,叫我安心工作,她会照顾好孩子和父母。”范学圣如是说。

  “再不回来,你家娃都快不认识你了”

  时间就是生命,支援就是责任。听闻一线人手紧缺需要支援的消息,普外科三病区王明、消化内科方文超和张旭、内分泌科王炜炜、肿瘤内科杨俊等临床科室医生纷纷加入救治团队。

  “第一次参加一线防疫,一开始真有些不适应”,一位隔离病房的支援医生说道,“不同于往常的工作,现在除了抗疫治病外,还需要更好的保护自己”。污染区的东西不能带入半污染区,半污染区的东西不能带入清洁区,防护物资大家要省着点用啊......支援的医生们对这些“原则”熟记于心,因为自己做好了,也能保证其他战友的安全。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的他们,既要适应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时起雾的护目镜,克服“全副武装”带来的呼吸困难,还要忍耐较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下班后,他们不能各自回家,而是住进统一安排的地方,为的是不将有可能沾染上的病毒带给家人。

  “再不回来,你家娃都快不认识你了”“儿子,在病房里要保护好自己,不用担心家里”“这个病人需要再做个CT看看肺部情况”......一边是家人的牵挂,一边是患者的救治,他们只能暂别小“家”,在这个艰险未知的战场上忘我奋战,守护着大“家”。( 任萱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