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攀亲戚”,攀出乡村治理新气象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0-22 08:37:19 【字体:

       在金安区椿树镇李圩村,一声声“叔叔”“阿姨”的亲切称呼,正悄然成为打开村民心扉、激活乡村治理的“金钥匙”。从疏远的官称到热络的家人称谓,一场充满人情味的“亲情变革”,让干群关系凝聚成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今年以来,李圩村积极探索“认亲”工作法,村干部对长者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对平辈唤“哥哥姐姐”,对年轻一辈叫“弟弟妹妹”。这一做法不仅是口头上的亲近,更成为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的生动实践。

  “刚到村里时,我总觉得和村民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我称呼他们‘老人家’,他们喊我‘张书记’,语气客气却少了温度。”村负责人张春霞回忆,转机出现在一次走访中。当时他去看望老党员杨大爷,说了一句:“爷爷,我来看您了。”这句话刚说出口,老人的眼睛瞬间亮了,拉着他的手聊了很久。“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在农村,最有效的‘通行证’就是亲情。一声发自内心的称呼,就能融化陌生的隔阂。”

  这把“亲情钥匙”很快叩开了村民的心门。“家里或邻里闹矛盾,我们以‘侄子’‘兄弟’的身份去劝和,把情、理、法融在一起说,往往事半功倍;推行政策遇到疑虑,就到‘叔叔’‘大哥’家的板凳上坐一坐,用拉家常的方式把政策讲明白,工作阻力大大减少。”村干部朱万里深有感触。

  “以前村干部进门,开口就问‘某某在不在家’,直呼名字总让人觉得有距离。现在人还没到,一声‘婶子’先传进来,叫得人心里热乎,啥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说。”村民朱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感受。

  “认亲”二字,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把村民当亲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张春霞说,此前村民陆大哥家的鹅群突然生病,陆大哥火急火燎地来寻求帮助。“看着他像自家兄弟一样着急的眼神,我立刻联系镇畜牧站,还特意请来了区里的专家上门。”难题解决后,陆大哥逢人就夸:“咱村这个‘兄弟’书记,是真心实意为咱办事!”

  从化解邻里纠纷到助力就业就医,村干部以“亲人”姿态全心投入,服务的主动性与精准性显著提升。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渐渐成了替“家人”排忧解难的“娘家堂屋”。村民诉求不再是冰冷的表单,而是亲人的托付,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这声声呼唤与次次帮扶中悄然贯通。(熊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