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保障”到“心头暖阳”
——霍山县诸佛庵镇织密“幸福养老网”
“老有所养”这四个字沉甸甸的,是镇村社区、千家万户心头最朴素的期盼,也是民生幸福最坚实的基石。在霍山县诸佛庵镇,一张由“便捷、智能、精准”共同织就的“养老网”,让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在该镇,没有冰冷的条文,只有暖心的行动;没有遥远的距离,只有触手可及的服务。镇村两级拧成一股绳,用“镇域统筹+村组落地”的联动妙招,硬是把养老保险这项惠民政策,从纸上的“保障基本”,干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暖心”。
镇域服务“破壁垒”
让便捷与温度双向奔赴
“哎呀,真没想到,人在外地,一个电话,10分钟就搞定了。这样的服务,真是办到我们心窝子里去了。”电话的那头,是远在千里之外务工的村民王佑业,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惊喜和轻松。他通过镇里的便民服务热线,轻松办妥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
过去,为了这事,他得专门请假,千里迢迢跑回老家,费时费力又费钱。如今,“远程帮办”热线成了异地乡亲的“及时雨”,待遇查询、提档补缴这些高频业务,只需一个电话,再拍几张清晰的照片传过去,“隔空”就能搞定。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50位像王佑业这样的异地务工群众,享受到了这份“零跑腿”办事的便利。
便捷,还得带着温度。在俊卿社区,老人王青松的体验更透着股新鲜劲。“对着手机,摇摇头,眨眨眼,不到一分钟,完事儿!”老人乐呵呵地比划着,用手机轻松完成了今年的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如今,镇里大力推广“皖事通”App的人脸识别认证功能,参保老人足不出户,动动手指,或者让家人帮帮忙,“分分钟”搞定。
对于那些对智能手机“犯怵”的特殊老人,贴心的网格员更是主动上门。现在,全镇90%以上的资格认证都“走”了线上。“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这句承诺,在镇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村组落地“零距离”
让政策与民心精准对接
好政策,不能悬在半空,得稳稳当当地落到村民的心坎上。“你看这表,缴费档次选高点,政府给的补贴也多。这可不是白花钱,是给我们的晚年‘攒底气’‘存幸福’呢!”在诸佛庵镇西石门村,包组干部走进村民刘俊美家里,拿出精心制作的“缴费档次对照表”和“养老金测算表”,掰着手指头给她算了一笔长远账和明白账。
政策条款,变成了家常话;复杂的计算公式,变成了清晰可见的未来收益图景。刘俊美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笑开了花,当场就掏出手机,麻利地把自己的缴费档次升了上去。“以前光知道要交,交多交少有啥区别?糊里糊涂,这下我可算明白了。”
在诸佛庵镇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村“两委”干部带着包组人员,组成一支支接地气的“政策宣讲小分队”。他们揣着“明白纸”、带着“暖心话”,走村串户,把参保条件、政府补贴标准、待遇领取办法这些政策,用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透彻。
“我腿脚不利索,出趟门难呐!多亏了镇村干部帮忙。”西石门村的顾佰玉老人就是受益者。对于那些腿脚不便的残疾人、独居老人,“政策宣讲小分队”变身“爱心代办员”,从镇里的政策框架到村里的精准服务,从“讲明白”到“帮代办”,村组的“靶向服务”让养老保险政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镇域的“远程帮办”“智能认证”,到村组的“入户宣讲”“上门代办”。在诸佛庵镇,“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让养老保险不仅是一份“保障清单”,更成为群众手中的“幸福存折”。
诸佛庵镇党委书记金永磊表示,将继续深耕细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镇村联动、数据共享机制,让服务的“网眼”更细密,让“老有所养”的底气更足、成色更足,用心用情守护好每一位老人的安稳晚年。(本网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陶维佳 郭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