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田里育“好苗”
6月19日下午,六安市演讲与朗诵学会、安徽省演讲学会大学生联合会走进霍邱县彭塔镇中心学校成功开展“七一颂党恩
基地传金声”主题诵读活动。细雨霏霏,润物无声。穿过鲜花盛开、小桥流水、亭阁飞榭的校园,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军修带着学会会员一行参观他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柳依荷塘
进入基地,但见荷塘艳红的荷花娇羞可人,肥壮的玉米稞碧翠欲滴,伏地的花生秧也是肥嘟嘟的,尤其是硕大的向日葵高擎吸睛……李书记边走边介绍,彭塔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293人,教师88人,开设24个教学班。学校占地130亩,有20亩劳动实践基地(实验田)。2020年7月,学校向六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基于学校实验田建设管理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2023年12月顺利通过结题验收。2021年7月被中央电教馆命名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2022年,被县教育局授予全县劳动教育示范校,2023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六安市劳动教育示范校评估验收。学校始终秉持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的办学理念,深耕劳动教育领域,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 “五育并举” 的重要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 “一校一品” 发展之路。
八(2)班刘欣同学在日记中写到:“同学们一起摘下蚕豆剥了壳,在学校食堂里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蚕豆,感到比以前吃得更加香甜。”学校把实验田建设管理作为劳动教育重要载体之一,将实验田划分为各个班级的“责任田”,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出力流汗和动脑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亲历并明白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各学科老师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格。
玉米地除草
给山芋浇水
“以前,我在上海读书,什么劳动都不参加,也不能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自从回到家乡学校,参加了实验田劳动,我逐渐对种植养殖产生了兴趣和激情,没事我就来给我种的菜浇浇水、除除草,观察我种的瓜果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还有我们养的鸡、猪长得如何。渐渐的,我对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每学期,参与实验田生产劳动的师生都在1万人次以上,引导每位学生认真撰写劳动心得体会、观察日记5篇以上。通过实施农业生产劳动,同学们学得了生产知识,锻炼了个人体能,培养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格,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收获油菜
物质的收获是喜人的。每学年,学校实验田收获油料作物近700斤、豆类作物800多斤、花生500余斤、红薯4000余斤、玉米近2000斤、瓜果3000余斤、大蒜600余斤、葱500余斤、各类蔬菜近5000斤。另外,还有茭白、莲藕、向日葵,等等。而学生、老师和学校在劳动中收获更多的不是有形的实物,而是无形的德育。
教师在生产劳动中,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师生协同完成课堂教学和实践劳动内容。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学校强调劳动教育是“做劳动”,而不是“讲劳动”。学校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在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也转变了自己教学理念,不断完善知识储备,创新育人模式。
“以前,我对农作物没有什么概念,不懂得它们的生长特点,更不会爱护它们的生命,但是通过劳动实践课,亲手去种植、浇水、施肥,我懂得了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和呵护的,我更爱劳动、更爱生命了……”,孩子们在与自然交流的同时,懂得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学校初步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自主开发既突出霍邱县彭塔镇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将劳动育人常态化。”总支书记李军修望着朝气蓬勃的学生,欣慰地说,“劳动快乐,是发自内心向上的动力,热爱我们的土地、热爱我们的家园,把‘立鸿鹄之志,壮家国情怀’具象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本报记者 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