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钟的生死博弈
“医生,快救救孩子!他吃花生米卡住了!”急诊室里,一位母亲抱着面色发紫的幼儿冲了进来。这样的场景,作为急诊科医生的我几乎每个月都会遇到。气道异物,这个看似平常却可能致命的“不速之客”,随时都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气道异物是指外来的固体物质意外进入呼吸道,导致气道部分或完全阻塞。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尤其“偏爱”三类人群:充满好奇心的1-3岁幼儿、吞咽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统计显示,在我国,气道异物是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3大原因,每年夺去近3000名儿童的生命。
异物入侵的“门户”:哪些物品最危险?
1.食物类“杀手”
坚果类:花生、瓜子、开心果(占儿童病例的40%)
水果类:葡萄、桂圆、果冻(极易完全阻塞气道)
其他:鱼刺、肉块、年糕(老年人常见)
2.小物件“刺客”
日常用品:硬币、纽扣、发卡
玩具零件:乐高积木、小珠子、气球碎片
危险物品:纽扣电池(可能引发电解质烧伤)
3.特殊风险群体
婴幼儿:气道直径仅相当于吸管粗细
戴假牙的老年人:感觉迟钝,易误吞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吞咽协调功能受损
识别危机:从轻微到严重的警示信号
1.部分阻塞:“红色警报”
当气道没有被完全堵死时,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
突发剧烈呛咳(身体的自救尝试)
呼吸时发出高频“哨音”(喘鸣音)
能说话但声音嘶哑
面色开始发红,表情痛苦
2.完全阻塞:“死亡倒计时”
当气道被完全堵住时:
突然无法发声(最危险信号!)
不自主用双手掐住脖子(国际通用窒息手势)
嘴唇、指甲快速发紫(缺氧表现)
很快意识丧失(通常发生在4-6分钟内)
家庭急救:生死攸关的四分钟
第一步:评估状况(10秒内完成)
1.观察能否咳嗽或说话
2.检查是否有窒息手势
3.查看面色变化
第二步:分情况施救
情况一:患者能咳嗽
保持冷静,不要拍背!
鼓励继续用力咳嗽
准备实施下一步急救
情况二:清醒但不能咳嗽
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1.站到患者背后,形成“三角稳定站姿”
2.定位:肚脐上两横指处
3.手法: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
4.用力方向:快速向上向内冲击
5.节奏:每次冲击都要干脆有力
特殊人群调整:孕妇/肥胖者:改为胸部冲击;轮椅使用者:固定轮椅后施救
情况三:意识丧失
立即启动“急救三部曲”:
1.拨打120(开免提)
2.开始心肺复苏:
30次胸外按压(深度5-6cm)
每次按压后检查口腔
3.发现可见异物时小心取出
婴幼儿急救:特别的生命守护
1岁以下婴儿专用手法:
1.将婴儿俯卧在前臂上(头低脚高)
2.用掌根在肩胛骨间快速拍击5次
3.翻转仰卧,在两乳头连线下方做5次胸部按压
4.重复直到异物排出
医院的专业救治
当患者送达医院后,急诊团队会采取:
1.紧急评估:血氧监测+快速CT
2.可视化工具:
喉镜:取出喉部异物
支气管镜:取出深部异物(成功率95%)
3.终极保障:
气管切开(极特殊情况)
ECMO(体外膜肺氧合)
防患于未然:预防策略
给父母的建议:
1.饮食管理:
4岁以下避免整粒坚果
水果切成1/4大小
吃饭时保持安静环境
2.环境安全:
执行“小物件测试”(能通过卫生纸筒的都危险)
玩具购买看准“年龄警示标志”
定期进行“安全巡查”
给照顾老人的提醒:
1.饮食调整:
食物切成0.5cm小块
避免糯米等粘性食物
吃饭时保持90度坐姿
2.日常注意:
假牙定期检查
服药时配足水量
避免单独进食高风险食物
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准备
1.技能储备:
参加红十字会急救培训(4小时课程)
家庭定期演练急救场景
2.应急准备:
手机保存急救视频
餐厅张贴急救流程图
准备急救哨(求助用)
一个医生的忠告:上周夜班,我接诊了两个相似病例:3岁的幼儿因为奶奶给的花生卡住,送来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隔壁床的5岁小女孩因为幼儿园老师及时使用了海姆立克法,很快就活蹦乱跳了。同样的急症,截然不同的结局。请大家记住气道异物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等救护车往往来不及。花10分钟学习海姆立克法,可能换来家人一辈子的平安。您愿意为所爱的人付出这10分钟吗?(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晁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