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皖西首例关节镜辅助下背阔肌转位术

编辑:吕梁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127 次 发布时间:2025-04-15 10:00:07 【字体:

7ead13198ef74f5b9a9ae899791a9a6f.jpg

  图为王启伟主任医师(中)带领团队研读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手术风险,并制定手术方案。

  近日,市人民医院西院区骨科成功完成皖西地区首例关节镜辅助下背阔肌转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手术,为一名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老年女性患者完成肩关节功能重建,给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带来了康复希望。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皖西地区的技术空白,标志着该院骨科在应对复杂肩袖损伤的治疗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备尝“肩”苦 患者夜不能寐

  家住裕安区的王奶奶(化名),今年76岁,在3年前就有右肩关节疼痛和上举乏力的症状,当时没有重视,自行口服镇痛药物治疗,但症状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从去年开始,洗脸、梳头、穿衣、上厕所等原本简单的日常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只能靠左手凑合完成。除此之外,愈来愈严重的疼痛不仅限制右肩的活动,更甚者是常常在夜间因为疼痛惊醒,这严重影响了王奶奶的日常生活,让她痛苦不堪。在家人陪同下,王奶奶来到市人民医院骨科,当时由西院区骨科王启伟主任医师接诊,经过详细查体并结合肩关节磁共振,诊断为“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伴肩袖关节病”,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肩”定不移 制定精准方案

  巨大肩袖撕裂是骨科运动医学医师以及关节外科医师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又分为可修复性及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升级版”,多是由可修复性发展而来,症状更严重、肩关节功能更差、治疗更棘手。不可修复性若再不及时治疗则会继续发展成肩袖关节病,这是肩袖撕裂的晚期表现,也就是王奶奶目前的病情状态。

  对于这一阶段的肩袖撕裂通常有3种手术方案:一是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患者是首选,目前市人民医院已经常规开展,但也存在局限性,治疗费用高昂,并且伴有肩关节旋转功能的永久受限;二是肩峰下球囊植入术,手术创伤最小,但高价的植入耗材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三是背阔肌转位术,通过手术将人体自身的背阔肌肌腱转移到肩关节上方,让其替代原始肩袖来发挥功能,这种手术方式避免了在患者体内放置永久移植物,同时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生物力学结构,并且治疗费用低廉,缺点是手术创伤较球囊植入术大、手术风险较反肩置换更高。

  攻“肩”克难 诠释妙手回春

  结合患者病情以及家庭情况,团队详细研读患者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多轮讨论,最终决定为王奶奶实施关节镜辅助下背阔肌转位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术。经充分的术前风险评估,手术在全麻下如期开展,由王启伟主任医师主刀,李行星副主任医师、张宜朝主治医师及任龙主治医师(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进修)协助。

  手术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切取背阔肌,这是整个手术风险最大的一步,医师需要从后方切口进入,跨越腋窝,将背阔肌肌腱从前方的肱骨结节间沟上剥离,途中需穿过腋神经、桡神经、臂丛和旋肱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随后是在关节镜监视下对肌腱转移并固定,这是手术最繁琐也是最耗时的步骤,医生需要在关节镜下对两条肌腱转位固定,相比传统开放手术无需切断三角肌,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手术创伤以及对肩关节外展力量的干扰。最终历时约4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使命在“肩” 勇攀医学高峰

  术后在西院区骨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王奶奶恢复满意,静息性疼痛已明显改善,正逐步恢复肩关节活动训练,目前已经顺利出院。多年来饱受肩关节疾患折磨的王奶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西院区骨科也将继续深耕关节疾病的全方位一体化诊疗,刻苦钻研,执着追求,用更精湛的技术、更专业的护理,更温暖的服务守护老区人民群众的关节健康。

  据了解,六安市人民医院西院区骨科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设置床位45张,医护人员19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6人,病区以四肢关节疾病为研究方向,目前开展的关节镜手术技术已全面覆盖髋、膝、踝、肩、肘、腕人体六大关节,年关节镜手术量700余台次,包含关节创伤、关节感染、关节矫形及关节置换等在内的各类关节手术总量超1200台次,是皖西地区最大的关节与运动损伤疾病诊疗中心。(任萱 记者 宋金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