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王明明:从技能“小白”到专业“名师”
2022年5月6日,王明明在操作数控车床编程。
2022年5月6日,王明明(左一)在对徒弟进行技术传帮带。
2022年5月6日,王明明在打磨钻头。打磨钻头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加工数量。
85后首届皖西杰出工匠、第五届六安市首席技师、2022年5月荣获第八届“六安市五四青年奖章”的六安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车工王明明,把“无奋斗 不青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初心践行“工匠精神”,工作中勇于创新、攻艰克难、精益求精,生活中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甘于付出,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职工组二等奖、六安市2019年度“名师带高徒”名师、六安市青年岗位能手,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等殊荣。
2010年入职后的王明明看到老师傅们熟练地加工出形状各异的零件时,产生了对机械加工学习的浓厚兴趣。10余年来,他铆在数控加工一线,勤学多问、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从一名学徒工不断成长为高级技师,并带领徒弟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到新产品试制研发生产,先后攻克了深内孔加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每年完成新品试制及军品加工200多种,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和创造经济利益实现双丰收。2020年,公司接到了一批2000多件的小模数蜗杆订单,由于时间紧、蜗杆模数小,并对齿形加工要求非常严格,齿形的公差不超过0.01mm,如果按往常工艺加工,不仅加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也将影响订单按时交付。王明明大胆打破常规加工方法,从改制刀具,优化程序入手,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圆满完成了订单任务,既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又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近十倍。在同事们眼中,他已然成为一个敢啃“硬骨头”的改善创新“技术大拿”。
王明明在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以身示范,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和帮助更多青年员工岗位成才,他经常通过开展小革新、小创造、小发明活动,营造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技能,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疑惑,所带的两名徒弟分别获2020年六安市技能竞赛数控车一、二等奖,为助力企业发展默默奉献,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梦想。(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凯平 摄影报道)